bgcolor="#efefef">
1937年12月23日,余杭沦陷。根据史料记载,当日日军右翼18师团攻陷余杭后,继续向富阳推进,并于次日分三路侵入杭州市区,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标志着杭州及周边地区进入长达八年的沦陷时期。
这一天,日军在余杭县城内四处纵火,焚烧县党部、县政府、县警察局等处,将通济桥至葫芦桥两旁店屋、县前街沿街房屋、千秋岭至邵家桥等处的千余间房屋烧毁;余杭县政府储存的战备物资、仓库中的积存粮食数千石全部被烧毁,许多文物珍品也被毁。同一天,日军占领杭县瓶窑,除留下部分房屋供日军居住外,将瓶窑老街上的房屋全部烧毁。
面对残暴的日军,余杭社会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从省政工二大队一中队党的特别支部,到中共临余工委、黄湖中心区委,从新四军到余杭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余杭的党组织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唤起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日军为防备余杭军民抵抗,自北向南修筑马头关炮楼、马家口炮楼、烟堆山碉堡、张堰碉堡、余杭狮子山碉堡等军事据点。其中,张堰村作为沦陷区的关键节点,成为中国军民顽强反击的前沿。
左上:日军在老余杭通济桥堍建的碉堡
右上:余杭沦陷后,当地民众纷纷组织游击队抗日自卫,图为活跃在杭州城郊的游击队
左下:新四军被服厂旧址内陈列
右下:太平乡(今余杭鸬鸟)墙上的抗日标语
(来源:杭州档案、区档案馆)
>>>详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