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跑楼阿姨,小跑大帮忙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5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项向荣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深圳华强北,因高楼里档口众多而形成了帮助外卖员完成配送“最后100米”的“跑楼阿姨”群体。阿姨们快步穿梭在电梯间,接过骑手递来的餐盒,熟练地按楼层分类,再逐一配送上门。一单2元,一天能跑几十单。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正悄然重构着城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骑手为避免超时罚款,不得不将餐品交予楼下专职代送的“跑楼阿姨”,形成“骑手送达楼下即标记完成”的行业潜规则。跑楼者中50-65岁女性占比超70%,多来自传统行业下岗群体。

  “跑楼阿姨”群体的出现折射出城市服务业转型中中老年劳动力的再就业空间。她们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解决了现代城市的一个难题。骑手节省了时间,阿姨获得了收入,点餐的白领准时吃上了午饭,这是一个多赢的结局。并且“跑楼阿姨”提供上楼配送服务并收取费用的行为,本身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虽有工伤认定难等问题,但可通过将这一群体纳入平台管理等方法,让风险可控。

  这样的模式,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说,如果“跑楼阿姨”也能帮帮我家老人那该多好。这个建议确实值得思考并加以探索。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华强北转向更广阔的社区,会发现无数未被满足的碎片化需求:独居老人需人陪伴去医院,双职工家庭临时需要人接孩子,上班族忙得没时间买日用品……虽然这些需求越来越多,并真实影响民众生活质量,但总的来说,这些碎片化的需求太小、太散,难以被大平台的算法看上。

  有种说法认为,碎片化的需求可以靠邻里互助,但这种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照护关系难以持续。同时算法本身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外卖小哥就“困在算法之中”,算不出高楼里的弯弯绕绕,以至于耽误时间。而“跑楼阿姨”助力的模式,恰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用适度有偿的服务,激活社区内闲置的人力资源,让熟悉社区的阿姨、大叔们,成为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这种算法的“补丁”,不是对传统邻里关系的破坏,而是一种新型社区关系的重建。这种“跑楼”服务,完全可以拓展到“代买”“陪护”“维修”。在这里,每个人既可以是服务的接受者,也可以是提供者;既可以用技能帮助他人,也能用时间换取收入。同时让小区里更加有效率,也有温情;有谋生,也有互助;有商业逻辑,也有人间烟火。

  (摘自《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