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朴直向阳 3281件展品再现红色艺术家传奇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国难宣传团时期莫朴肖像,照片,16×15cm

  1955年自画像,35.5×28cm,纸板油画

  莫朴在家中作画,1990年

  上海国难宣传团渡黄河越库布奇沙漠

  照片,13×23cm,1934年

  铁佛寺,华东出版社,1951年4月初版(封面)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聘书

  《美育重弹》手稿

  苏维埃万岁,158×258cm,布面油画,1964年,中国美术馆藏

  南昌起义,178×256cm,布面油画,1957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7、8、9号展厅

  展览时间:截至9月10日

  本报讯 (通讯员 邹萍 记者 濮玉慧)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国美术学院指导,浙江美术馆主办的“朴直向阳——莫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与文献展”近日亮相浙江美术馆。

  此次展览通过“倾心向太阳”“朴直燃心灯”“美育又重谈”“唤起新感情”四个板块,展出了莫朴作品及珍贵文献共计3281件,其中画作255件、书法2件、上海国难宣传团资料1821件。

  展览以“寻找鲜活的莫朴”为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展开的视觉与文献,融入声景塑造、幻灯播映、数字人生成等当代路径,立体展现莫朴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和逐光前行的艺术人生,系统勾勒出进步知识分子向人民美学体系建构者的精神蜕变,再现20世纪中国美术在时代淬炼中浴火重生的历史线索。

  莫朴(1915-1996),原名莫璞,祖籍南京。初于苏州美专、上海美专求学,“九一八”事变后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曾与沈逸千等组织我国美术界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团体“上海国难宣传团”,后创“江文团”。

  莫朴1940年参加新四军,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作为创始人之一,建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1943年任教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1949年与刘开渠、江丰等奉调接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中西融合”“传统出新”两条学脉之外,携同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第三条学术脉络。1996年在杭州逝世,享年82岁。

  莫朴是集革命生涯和教育事业为一体的红色艺术家,奉行“艺术为人民”的核心价值,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将个体生涯与历史进程相连、振兴理想和创作实践相融。

  2024年,莫朴家属莫大林、莫大风将莫朴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各类绘画及各时期文献资料共计2036件(组)捐赠浙江美术馆,获202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批宝贵财富既是承载中国现代美术集体记忆的重要切面,也是后继者开展深度研究的重要案例,更是本展得以推进的基点。

  2025年,是莫朴诞辰11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展的启幕,不仅是对莫朴家属无私捐赠行为的大力弘扬,也是将新时代质感注入历史性回声的高效实践和“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高效落地,更是对数智世纪重申“现实主义”的温情致敬。

  据悉,本展已入选“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1934年2月27日,北京城,寒风凛冽。在临时安排的宿舍里,莫朴翻开日记本,记下这个难忘的生日:“我们的国家处在虎视眈眈之下,我们的民族将要被宰割的时候,事实使我知道不再是骄傲的时候了。我应当使我宝贵的青春为民族求生存而牺牲,在时代与历史的经纬里,我要负起我的责任……在我一生中要使它成为一个最光荣的生辰。”

  这一年,他20岁,作为上海国难宣传团里最年轻的团员,他与沈逸千、俞创硕、顾廷鹏等上海美专的青年一道,携带七大柳条箱的宣传布画和行李自沪过京,计划赴华北、内蒙等当时抗日前沿地区巡展。

  1941年,淮南根据地发生“铁佛寺”事件。新四军民兵中队队长被暗杀,党员乡长、群众和抗日干部均有折损,调查发现是反动地主勾结日伪军和土匪所为。

  1942年秋,莫朴与吕蒙、程亚君三人决定用木刻连环画这一形式将这场斗争记录下来,被称为“解放区最早的革命连环画”——《铁佛寺》诞生了。创作过程堪称战斗,三人先分工画草图讨论修改,再由莫朴描上木板,专刻人物的脸和手脚,程亚君刻服装身子,吕蒙刻背景。创作不久,他们便遭遇扫荡,他们把未完成的木刻版、油墨埋在地下,敌人退去后,再挖出来继续刻。

  1949年,西子湖畔,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院宿舍的2楼住着莫朴、刘开渠、江丰、倪贻德、朱金楼……大家聊得最多的,便是教学上的新设想和具体措施。

  当时的美院,西洋画教学沿袭法国学院派传统,学生大多只会画模特、静物和风景,国画系则几乎被山水、花鸟占据。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没有创作课。

  “什么是美术,美术与现实的关系,美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几乎不在学生思考的范围内。多数学生学美术都是凭兴趣,认为美术是玩玩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完全说不上。”在莫朴的观察中,改造前的国立艺专像是一座“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只有少数学生用木刻画参与社会讨论,大部分学生从未想过用画来反映现实。

  1953年,莫朴担任实际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时,学院各绘画专业统称绘画系。1954年绘画系被分为彩墨画、油画、版画三科,次年独立成系。在彩墨画系主任朱金楼的协助下,莫朴提出大力发展新的中国人物画。

  莫朴尤为重视中国画的创新。当时师资缺乏,于是委任西画基本功扎实、写实能力强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担任彩墨画教学。1955年,以周昌谷《两个羊羔》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为标志,浙派人物画初具雏形。

  改革开放后,莫朴于1979年再次出任副院长,主持学校教学,同年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任院长。晚年,莫朴仍时刻关心美术界事业。

  1996年,莫朴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