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一位“急救教育匠人”的使命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易数网络研发生产的智慧急救教学装备

  学员通过教学机学基础急救

  7月初,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朱斌当即花了半天时间制作科普短视频,从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到预防措施,清晰明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紧跟热点做急救科普。俄罗斯海啸发生后,他发布《海啸预警背后,我们该知道的事》;北京暴雨期间,他整理出《助你应对极端天气8条自救建议》;多地暴雨成灾,他及时预警洪水退去后的血吸虫病风险……没有团队包装,没有大手笔投流,仅靠一人一手机,他就把专业的急救知识拆解成生动的短视频,触达万千家庭。

  在良渚新城数字教育港,记者见到了这位“急救侠”,他是杭州易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一位从业二十年的“急救教育匠人”。

  (记者 杨阳) 更早之前,朱斌其实是个IT人。创业前,这位“码农”主营医疗信息化系统,为三甲医院开发随访系统。

  一次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十多年前,他在杭州三里亭小区亲眼目睹一位老人突然倒地,人群围拢却无人上前施救。因为平时为医院做系统,朱斌接触过急救知识,他果断实施心肺复苏,在救护车到来前把老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那次之后,我就在想,如果大家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是不是就能挽救更多生命?”朱斌回忆道,“那么多人围观,愣是没几个懂急救的,打120的连地址都说不利索。”

  朱斌毅然转型,放弃原有的稳定业务,全身心投入急救教育设备的研发与推广。2005年成立的易数网络,也从最初的物联网互动展陈,逐步聚焦到“智慧急救教学装备”这一细分领域。

  “最早,我们做青少年实践基地,用声光电技术做互动体验,红十字会、消防、地震馆都有我们的设备。”朱斌说,“但后来我们发现,简单的知识传递是枯燥的,必须通过体验让人动手学。”

  从IT到急救教育,看似跨度很大,但朱斌认为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解决问题,只是现在解决的,是更接近生命的问题。”他带领易数网络团队将IT技术融入急救教育,利用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具有交互性的智慧培训设备。

  2019年底,公司迎来关键转折,疫情让线下业务暂停,让他们有机会沉下心来做产品研发。“那一年,我们几乎没有做业务,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思考开始做机器设备研发。”朱斌告诉记者,他们推出第一代“应急救护智课堂”系列产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气道异物梗阻等智能训练设备。

  这些设备并不只是“高级玩具”,而是融合了多模态感知、AI视觉识别、语音交互和压力传感技术,能实时捕捉学员的操作细节,给出精准反馈。比如在心肺复苏训练中,设备不仅能监测按压深度和频率,还能通过摄像头识别手臂是否伸直、姿势是否标准——这些都是传统模拟人无法实现的。

  目前,易数网络研发的产品已进入522个培训基地和学校。更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于2022年参与教育装备行业团体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试行)》制定工作,是该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

  技术的背后,是朱斌对“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解。“我们常说‘不会救、不能救、不敢救’是三大痛点,其实最核心的是‘不敢’,因为没有真正练过,心里没底。”他说,“只有高仿真、高交互的训练,才能给人真正的信心。”

  如今,易数网络的设备已在多个急救证书考试中试点应用。更让朱斌自豪的是,他们的培训真的拯救过生命: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在参加培训后,成功救起一名落水儿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实施有效救助……

  “自媒体的反馈很真实,两秒留不住人,就是失败。这倒逼我必须把内容做得更扎实、更有趣。”谈到转型自媒体科普的原因,朱斌表示这是时代趋势,“不搞互联网传播,分分钟被拍在沙滩上。”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和全民急救意识的提升,回头再看这段从程序员到急救教育者的转型,朱斌觉得一切有迹可循。他始终相信,急救教育是一种社会使命。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会急救的人”——这不是一句Slogan,而是朱斌用二十年时间,一步步接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