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采风和纳凉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4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厉 勇

  采风和纳凉都是很有味道的词语。

  能采摘的大多是实物,比如采茶、采莲、采油等,偏偏风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比较抽象,也难以采集——难道自己往掌心吹口气,“呼”的一声,气息流动成风,便是采集了一缕风吗?

  能纳的也大多是实物,比如纳税、纳粮、纳妾等,偏偏凉是因人而异的,体感不一,对凉的感受就不一样,凉亦抽象,难以纳入——难道双手合拢,掬水在手心,这便是纳了水的凉了吗?又或者在树林里、江上张开双臂,拥风入怀,这便是纳了风的凉了吗?

  采风有两个意思,一是搜集民歌,二是指演员、作家等到基层体验生活,了解民情民风。所以,它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采集自然风,不过采风依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你想啊, 采风是带有目的的,有时还是组团去。一个人或一群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向导接待,然后开启逛吃逛吃的旅程,品尝当地的特色饭菜,游览有名的山川,逛一逛有故事的地方,访一访有故事的人,了解生于斯葬于斯的先贤名士,探讨一些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和旅游不同的地方在于,采风是有任务的,是需要深入体验生活的,而不是走马观花地随便游览。采风,仔细深究,也确实是看到了陌生地方的风云变幻,随着风起风落,演员、作家等便真正走进了这个地方,一点点融进了当地的生活,领略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掌握了这个地方的风采风致。

  相较于采风的小众性,纳凉便显得大众了很多。纳凉,即乘凉。到了炎夏,每个人都需要纳凉。“纳凉”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时期。南朝陈徐陵在《内园逐凉》诗中写道:“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李白选择了在山中纳凉。他的《夏日山中》很有名:“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他与山林坦诚相见,赤身裸体在松风下静静待着。

  白居易随性地待在自家院子里纳凉。他在《消暑》里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他选择心平气和地在院子里享受徐徐清风。

  陆游则选择在桥南纳凉。他在《桥南纳凉》抒怀:“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看来桥南是个好地方,有柳荫,有胡床,有笛声,有荷香……暑热立马消于无形之中。

  掬水洗脸、拥风而立、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有诗人在山中、院子里、桥南等地纳凉。古人纳凉的地方多,又多半能吟诗作文,这让纳凉成了一道风景线。小时候的我们,也曾躺在竹床上,摇着扇子,听长辈讲故事,然后在蛙鸣和虫吟中睡去……

  如今,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把空调房当成了庇佑所,只听见空调的轰鸣声嗡嗡作响。纳凉的风景线恐怕已逐渐消失——这是要辜负纳凉这个词的美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