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山水为证 艺术为媒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谢成水临摹《莫高窟第254窟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1986年,145x175cm,自藏

  叶露盈《敦煌异兽—九色鹿》,插画,2023年,自藏

  王赞、韩晖导演的《丝路行者·鸠摩罗什》岩彩动画片,18分钟,2020年

  今年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近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系列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系列展包含“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三大主题展览,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结合,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表达,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同艺术行动中的实践。

  通讯员 刘杨 王怡航 记者 濮玉慧

  展览时间:至10月8日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杭州南山路218号)

  以山水作为世界观

  “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在美术馆一、二层展出。展览呈现以山水影像为主的综合艺术创作,由艺术家高世强带领的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共同创作,他们自2016年启动“山水行动”计划,并持续至今。展览以“山水宣言”作为序章,分为“诗性共通的语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以有情观无情”三个篇章。《山水宣言》为第一次影像行动所创作,团队行走拍摄跨三省四山:河南云台山、安徽黄山和齐云山、浙江雁荡山,作品应和“天地洪荒”“山河岁月”的愿景,激发山水经验中的形而上玄思和纪念碑性,并重新恢复那种宏阔时空中吞吐大荒、顶天立地的人学。

  201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一百年前的1924年5月21日,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展览“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是由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留法青年学生们一起创办的。这个展览促成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诞生,“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正是对这场百年前展览的致敬,《山水宣言》于此次展览首发。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介绍:“‘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传递给世界。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将山水作为一门世界观的艺术,在遍及中国各地的山水之间进行了持续数年的影像实践,以多种数字影像技术作为主要媒体,进行当代的山水艺术创作,试图累积山水经验,激活山水精神。”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部分) 从《富春山居图》切入,在富春江两岸行走与拍摄。在文本山水、图像山水、现实山水相遇的时刻,在学习、体验与创作合一的过程中,山水影像创作集体想寻找超越人类的视角、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重新开启世界想象,构造人的世界感觉,探问人与自然间的共同性。

  《山水:如何度过夜晚》(部分) 以唐诗中的边塞诗作为立意切入点,在自甘肃敦煌至宁夏中卫一线,进行横贯千里的实地考察与拍摄。创作团队揣摩一个唐代文人戍守边疆的平淡日常,想象他如何熬过漫长的白日,又如何面对夜晚和明月。纵使身处边关,他的精神生活指向的舞台却永远是长安。该作品以影像的诗意致敬边塞诗意,用超越时间的古今边疆之视像,拓展边塞诗人的意象与诗情。

  《山水:太行》(部分) 是一组大型空间影像装置,旨在激活宋代中国画中蕴蓄的山水精神,生发当代意义的山水诗性。巍巍八百里太行,不仅有沟通晋冀豫、串联众多文物古迹的太行八陉,也有曾经浴血抗战、振奋华夏气节的太行山民。而今,风力电机已遍布山岗,成了一种“入画”的和谐景象。《山水:太行》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方法,试图从太行雄浑险峻的峰墙立壁、幽溪深峡中体察其间草木滋华、风云变态,歌颂太行之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从“山水行动”走向“美丽中国”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在负一楼展出。

  当数字影像仍在心中回荡,我们已从“山水行动”走向“人间实践”——这正是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的初心。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就是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回应时代命题,将山水精神转化为建设动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的能量。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为宗旨,构建“调研—分析—教育—实践—协作”五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艺术实践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研究院通过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田野调查,建立国内首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库”,以艺术性、社会性、创新性、示范性与可持续性五大标准作为筛选标准,累计了千余个案例入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构建出“生态、经济、文化、组织”四个维度协调发展的“四象限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提出24个关键词作为具体的评估与操作工具。这一分析工具为各类主体更精准地理解、评估与优化艺术实践提供一个可验证、可操作、可转化的知识结构。

  美丽中国研究院通过实体文献库、“大地之歌”年度系列展览及学术论坛实现知识外化,联合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发覆盖六大主题的课程系统,形成跨界干部培训机制。实践落地中,构建“研究院—地方政府—实践团队”三级协作网络,在嘉兴秀洲、江西景德镇、西藏拉萨设立地方协作中心,通过“城乡问答”“未来提案”机制挖掘真实命题,并创新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数字平台,链接地方需求与社会实践力量。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以矩阵式呈现2025年的百余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从生态建设、自然守护、乡土共筑、在地发声、文旅融合、文化激活、文艺扎根、城市进化、民生普惠、育见未来的多元视角,将每个实践案例置于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讲故事,以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展品相结合的丰富形式增强感染力,生动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研究院将持续探索艺术在生态文明、城乡发展中的系统性价值,致力于构建连接田野与政策、在地实践与全球议题的行动网络。

  千年回响

  以艺传薪

  从当代实践图景回望历史文化长河,生态美学基因早已深植文明根系——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祥云、经变画的山水,都在传颂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回响。

  文旅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提名项目“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在美术馆三楼开幕。展览根据时间脉络,分为 “砥砺行”“薪火传”“满庭芳”三个部分,以多年来学校师生校友与敦煌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学校藏品及文献积累传统的优势,利用留校作品、档案文件、教学笔记等资源,共展出作品103件,文献90余件,凸显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现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机构对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阐释现代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样路径,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