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海底沉船保护 需亡羊补牢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5版: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姜 焱

  据浙江日报报道,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内,一个名为“水下考古在中国”的专题陈列,不久前刚刚摘得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也是中国博物馆界的最高荣誉。

  作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重镇”之一,宁波有许多个“第一”:1998年,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在宁波成立;2014年10月,全国首个挂牌成立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中国港口博物馆也同期开馆,成为我国首个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但据笔者了解,在东海区域一带,前些年,有百余艘古船被盗,盗船者采用最先进的抓斗工具,与当地个别岛民勾结,堂而皇之掠走了许多海底珍宝。估计,他们的行为还不止于东海一带。乃至像里斯本丸、太平轮这么有名的重要水下遗迹,也被盗贼搞得面目全非,这些行为,对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海底文物,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损毁,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绵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悠久的航海史,海洋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及当时航运技术的局限,决定了过去沉船事故的频发。由于海底沉船打捞成本较高,打捞技术人员少,管理难度大,偷盗时隐蔽性强,再加上沿海居民海洋文物意识尚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力量有限,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法规不健全,给偷盗者有了可乘之机。

  据报道,2014年,“水下考古在中国”以首个水下考古全景式展览的姿态面世,十余年来,已累计吸引超500万人次参观。而随着蓝色文明画卷不断铺展,大量新成果“出水”,去年展览焕新升级,新展开展仅6个月就接待观众超40万人次。可见,水下考古旅游潜力很大,水下考古事业大有可为。

  那些沉船与航海遗迹等系列文物,共同勾勒出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图景;那些海滨聚落与建筑、海防史迹与海塘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的底蕴所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大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下,保护挖掘、展陈展示蓝色文明物件、物证,显得尤其重要。

  部分区域水下文物,尽管损毁已经非常严重,但亡羊补牢还是非常需要的。毕竟,海底的宝贝还是有的,随着我国各地海洋科技手段的增强,水下考古力量的加大,水下文物保护短板需要尽快补上。除了强化沿海居民文物意识、文物保护意识,引导渔民船民及时提供捕捞上来的文物,还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水下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系统性梳理水下文物遗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载体保护好水下文物,让水下文物损毁、被盗尽量少一些,乃至销声匿迹。

  每一艘古沉船,就如陆上的一座重要遗址。保护水下文物、保护海底文物,是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近海至深远海,从大量沉船被盗这个侧面,显示我国涉海水下文物保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