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白衣为甲,仁心为刃。在余杭区的各级医疗机构,从区属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专科门诊到急诊抢救室,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以专业为盾守护生命,用温情为灯照亮健康。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今年“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主题在余杭有了更生动的注脚:这里有带领医院稳步发展的党委书记,用“重症前移”理念重塑急救格局;有从基层逆袭的消化内科青年领袖,用内镜技术守护患者消化道健康;还有驻守园区的贴心医生,让无人机送检和家庭健康档案成为医疗新常态……他们以专业精神突破学科边界,用创新实践诠释“大医精诚”的当代内涵。
今日,我们以笔为敬,记录这些温暖瞬间。谨以此专题,向全区医务工作者致以最深情的礼赞——是你们,让“医者仁心”四字始终滚烫!
本版组稿 朱筱 黄子珍
张 微
余杭一院党委书记
晨光中的领航者
清晨7点,当晨光透过玻璃洒在病床,余杭一院的走廊里已响起脚步声。院党委书记张微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这是她多年来的习惯。一杯水,一叠文件,她的工作日从晨光中开始。“7点到岗,能多处理一些事情。”她笑着说。这样的节奏不仅是个人的坚持,也逐渐成为全院的风气——科主任们早早到岗,手术室提前启用,急诊室的灯光彻夜不灭。张微用行动诠释着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医院发展没有秘诀,只有踏实肯干。”
2024年,张微接过余杭一院的“舵轮”时,这所由卫生院升级而来的区属医院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出身的医院管理者,她深知要让这艘“医疗舰艇”在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必须像驾驭船舵与船帆那样,平衡好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张微找准改革突破口,将“重症前移”理念率先在急诊抢救室落地实施。这一创新举措很快改变了医院的面貌。“以前老百姓遇上心梗、创伤等紧急情况,120都不爱往我们这送。”张微指着急诊大厅解释道,“现在我们打破科室壁垒,把重症医学科主任、骨科主任都调到急诊轮值,加强人员力量,抢救能力上去了,周边百姓自然信得过。”
在张微的推动下,医院急诊救治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三大急救中心相继创建,急诊留观病人数量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危急重症患者选择就近就医。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更让周边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医疗服务的改善。
张微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隅。在她的推动下,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全面铺开。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多个科室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查房时,张微总是不忘言传身教。在重症监护室里,她俯身检查患者的时候,会告诉身后的年轻医生:“看病人要从头皮看到脚底,梳理所有的管道,要养成按照每个系统的评估去看病人的习惯,做到全面、细致。”这样的教学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她的蓝图中,医院发展必须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为此,她推动“导师制”,邀请浙大总院下沉的专家“一对一”带教。
重症医学科的年轻医生沈景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的导师正是张微。“张书记查房时不仅讲解诊疗要点,更会结合具体病例深入剖析。记得有位脑心综合征患者,她亲自指导我们通过PICCO监测和超声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沈景回忆道,“从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决策,再到医患沟通技巧,这种全方位的指导让我们的临床思维得到质的飞跃。”如今,沈景已能独立主持多发伤、ARDS等危重症抢救,并将张微教授的“重症思维”理念运用到每一个病例中。
在张微的带领下,余杭一院正经历着一场化茧成蝶的蜕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病房,当急诊室的监护仪响起平稳的节律,当患者家属露出安心的笑容——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医者仁心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张微这句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一位管理者对初心的坚守。在这片医者仁心的沃土上,希望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上演。
高建峰
余杭二院呼吸内科医生
微光中的守护者
早上8点半,余杭二院某园区医务室准时开门。高建峰医生正将采血管排列整齐,他熟稔地招呼:“抽完血赶紧去吃早饭,血样我让无人机送去医院,中午前报告就能出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这个园区医务室的日常,职工们习惯利用上班前的时间来处理“健康小事”。
三年前,高建峰从医院呼吸内科调任至园区医务室。在这里,他见证了太多“想看病又怕耽误工作”的无奈——怕耽误工作,小病常硬扛;下班后医院门诊已关闭,急症只能跑急诊。于是他把医务室变成“医疗便利店”:在医院的协同下引进化验设备、开通无人机送检专线,把服务时间提前半小时。一位患高血压的园区员工感叹:“以前开药要请半天假,现在午休时就能搞定。”
这种专业与温度并重的服务,让小小的医务室年接诊量突破万人次。最让高建峰自豪的,是一位成功减重50斤的职工。去年,这位患者主动加入体重管理项目,高建峰为他量身定制方案,连周末都会回复其"聚餐如何控油"的咨询。一年后,对方不仅血脂达标,连顽固性鼾症也消失了。“医患是双向奔赴,”高建峰抚摸着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数据说,“他越信任,我越要对得起这份托付。”
面对中医养生的热潮,这位西医出身的医生展现出开放的学习态度。他报名“西学中”培训班,向驻点中医师请教,还根据职工需求联合中医师推出养生茶饮、针灸推拿、三伏贴等服务项目。其中,夏季三伏贴专场成为园区“爆款”,供不应求。“今年发现职工群体中干眼症患者明显增多,这与大家长期高强度用眼密切相关。”高建峰边说边指向诊室角落新增的中药熏蒸设备,“我们将协调眼科专家来定期驻诊,将医疗服务做到需求前面。”
在距离园区医务室10公里外的之江实验室南湖总部,另一个故事正在上演。在企业“健康驿站”里,严阿姨正在测量血糖。作为随子女居住在此的“老漂族”,之前,每月都要辗转去省级医院复诊糖尿病。现在,驻点医生不仅能完成日常监测,还在她病情突然恶化时,迅速联系余杭二院开通绿色通道。“以前觉得糖尿病吃药就行,没想到并发症这么危险。”严阿姨摸着腕间的住院手环感慨。
这样的转变,源于高建峰团队对园区医疗的重新定义。作为省里重要的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人才济济。他们发现,科技人才最焦虑的是“一老一小”就医难题,便首创“家庭健康档案”,将员工家属纳入服务范围。一位工程师留言:“父母慢性病有人管,孩子发烧有指引,加班时心里踏实多了。”
在基层驻点服务的三年里,高建峰医生用一台无人机、一张转诊单和无数个深夜回复的微信消息,重新定义了基层医疗的“信任”二字。从呼吸内科专科医生到统筹三个服务站点的“全科多面手”,他秉持长久主义的信念,将医疗服务嵌入企事业单位,为职工们织起一张“健康守护网”。
沈建军
余杭三院消化内科医生
星光下的攀登者
中午十二点的食堂已渐冷清,沈建军匆匆扒拉着微凉的饭菜,这样的场景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大半天,能赶上饭点都是幸运。”他笑着抹去额角的汗珠,白大褂上还残留着消毒水的气息。办公桌上,省、市级荣誉奖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而十年前,这个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医生,还不敢想象自己能站上这样的高度。
“当年看专家做ESD手术像看魔术,现在自己也能独立完成了。”说起成长历程,他总会提到导师杭州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余杭三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金杭斌。这位言传身教的领路人,不仅手把手指导团队掌握ERCP等尖端技术,更带领团队在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创新。
2021年那个傍晚的门诊场景,成为沈建军从医路上最难忘的记忆。沈建军为钱先生进行胃肠镜检查时,敏锐发现食管存在片状黏膜病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立即取样送检,并持续关注病理结果。下班时分,确诊早期食管癌的报告让沈建军心头一紧,他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并联系金杭斌院长安排手术。得益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一微创技术,钱先生不仅成功治愈,还完整保留了食管功能。复查时,恢复良好的钱先生激动地握住沈建军的手:“沈医生,是你救了我的命!”
而4年后的复查中,当钱先生因酗酒等原因导致出现新的早期病变时,站在内镜前的沈建军已能独当一面——那双曾经需要导师指引的手,如今已能娴熟操控电刀完成高难度切除。“您又救了我一次!”患者含泪的感谢,见证了一位年轻医者的成长蜕变。
2024年9月,沈建军在第六届“秀出镜彩”菁英病例大赛华东赛区比赛中表现优异,最终斩获三等奖。站在领奖台上,他第一时间将获奖照片分享给了团队:“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此外,在导师的引领下,沈建军的专业视野从临床手术拓展到了科研领域。多少个深夜,科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论文数据。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们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拥有了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世界顶尖专家交流的宝贵机会。
在四川稻城的援医经历,让沈建军的医者情怀有了更深的诠释。2022年沈建军主动请缨赴稻城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帮扶。面对当地薄弱的消化内镜基础,他白天手把手带教胃肠镜检查,晚上整理病例制作课件。“要让技术真正扎根在这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三个月里,他不仅带出了能独立操作的本地医生,更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早癌筛查流程。当第一位藏族患者在当地完成内镜活检并诊断早期结肠肿瘤时,患者家属献上的洁白哈达,让沈建军湿了眼眶。
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内镜领域的佼佼者,从依赖专家指导到独当一面,再到远赴高原播撒医疗火种,他的每一步都踏得扎实而有力。对沈建军而言,医者的使命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传递希望。无论是深夜办公室里为患者亮的那盏灯,还是高原上为牧民带去的医疗技术,他始终在用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晨光里,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手术台上,他们用专业守护生命;诊室中,他们用温情抚慰病痛。在余杭这片热土上,张微、高建峰、沈建军们正以不同的姿态诠释着医者的使命——或如灯塔指引方向,或如磐石坚守一线,或如春风润物无声。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大医精诚”镌刻在每一次查房、每一台手术、每一份处方的细节里;用创新突破的勇气,在基层医疗的土壤播撒希望的种子;用医者仁心的温度,让“健康余杭”的蓝图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