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前云溪小学 陆月明
教育不是征服,不是上对下的强制征服,而是平等和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教育中遇到问题,无须开山辟路,适当避开或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题记
山涧里,涓涓溪流总以最柔软的姿态奔向远方。遇深涧阻隔,它静静积蓄力量,终以耐心填平沟壑;逢高山挡道,它顺着山势蜿蜒,随溪谷找方向,最终抵达大海。这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难题,有时无须以征服的姿态去强攻硬拼,适当地避开或低头是一种智慧。
斧子与钥匙的寓言同样耐人寻味:铁斧对铜锁猛劈猛砸,最终锁身碎裂仍未开启;钥匙深知锁芯纹路,轻轻一转便轻松解锁。斧子用征服宣告失败,钥匙以理解完成使命。
这让我想起教育日常的种种场景——我们是否也曾做过那把急于求成的斧子??
“回避”是一种策略
五年级的小骆是班里一位特殊的随班就读儿童。本应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他,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对于这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而言,每天坐在教室里与同龄人共同学习文化课,确实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
课堂上,小骆犹如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当同学无意间触碰到他的敏感点时,这个少年便会瞬间陷入情绪漩涡:涨红的脸庞扭曲着,发出“我恨死你了”的嘶吼,那双眼睛迸发出的戾气令人不寒而栗。更令人揪心的是他的躯体反应,有时是撕心裂肺地大哭,有时是失控地摔打物品,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极端状况。
面对这样的场景,陈老师始终保持着令人安心的镇定。有一次课后,我忍不住向她请教:“遇到这种情况,您有什么秘诀吗?”
她轻轻地摇头笑道:“哪有什么高招?情绪就像洪水,堵不如疏。这时候去批评制止,反而会激化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
“那其他孩子怎么办?”我追问。
陈老师指着教室里专注学习的学生说:“你看,同学们早已学会了自然回避。他们该读书的读书,该写字的写字,这种默契的忽视反而能最快平复他的焦虑。”
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回避”并非消极应对,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策略。当面对无意义的情绪宣泄时,暂时的冷处理既能避免正面冲突的升级,又为后续的教育引导保留空间。
这招缓兵之计的背后,藏着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更蕴含着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与包容。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清明时节,宝塔山扫墓是我们学校的传统。
那年春寒未褪,山路上开满星星点点的野花,有个孩子缺席了这场与先烈的对话。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容不得我为这个学生争辩。学校大部队出发去扫墓了,留下小陆同学孤零零地待在班里。
我的心像有一万根钢针被刺,难受极了。虽然校长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儆猴”的做法,但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妥,因为学生犯点小错总是难免的,更何况这位同学平时是一个非常可爱阳光的孩子。
那日,办公室的挂钟走得格外缓慢。钢针刺心的痛楚中,我反复质问自己:当教育变成非黑即白的审判,我们是否正在摧毁最珍贵的生长力?
那天傍晚,我怀揣着愧疚的心情来到小陆家中,孩子红肿的眼睛让我瞬间明白,有些伤害一旦造成,道歉显得苍白。
这件事像一面镜子,照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育花木,要识其特性方能浇水施肥。当我们举着“为你好”的戒尺时,是否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密码的种子?有的需要更多阳光,有的渴望细雨滋润,而有的,或许只需要一个允许哭泣的怀抱。
如今走过教室,常看见年轻教师蹲在孩子身边轻声说话。那些被温柔接住的情绪,终将长成支撑生命的年轮。就像牵着蜗牛散步的人,最终会被蜗牛带进绚丽多彩的花园。
教育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游戏,而是心与心的共振,是生命对生命的温柔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