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李媛婷 于熙然
13岁辍学,17岁首次接触花艺,从焊铁匠到设计美学博主,从月薪300元到年入数百万。他就是别人口中的“网络红人”“设计美学博主”“植物界的窦唯”“知名植物造景师”——植觉先生,85后,自小生长在山里,在城市兜兜转转后又回到乡村,现在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
6年间,他拍摄了200多种花开。他说,最喜欢的植物是苔藓,不争不抢。
今天,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位爱搭理花花草草的植觉先生。
跟着导航,驶上瓶窑镇石濑村的毛潘线,它紧挨着田野,植觉先生的小院就藏在路边的植物中。从外表看,这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灰色农房,但墙内别有洞天,别致的小溪流水云雾迷蒙,屋内是各种造型的苔藓,有的在空中,有的在墙上。
植觉先生留着板寸头,身着一套黑色宽松衣裤,还没来得及打招呼,便介绍起门边的植物。“这是我去年开始设计的,做的时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想不明白的事情,先做了再说,最近想明白了,它的名字叫‘破束’。”
这些植物被细铁丝捆绑在四四方方的石板上,生活空间不大。“其实每个人都活在不同的框架里,突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植物永远是自由生长,它们选择舒适的状态。我给它的是一道道枷锁,但它会突破束缚的。”植觉先生肯定地说。
植觉先生,安徽人,真名叫潘锐。17岁时离开家乡,跟随乡亲四处打工。一次,碰巧看到花店招人,他就做了送花工,每天同花打交道。凭着自己的努力和钻研,他做到了花艺造型总监,有了高收入。
高收入带来了潇洒、舒适的生活,他却觉得很空虚。一次疯玩了一夜后,他在阳光中醒来,盯着桌上开得正盛的鲜花,突然很伤感。他说,这些鲜花尽管很美丽,却是无根的,总有一天会枯萎,人同花一样。那时,他还不叫植觉先生。
有一天在家里看书,他忽然注意到桌上的苔藓,样貌平凡无奇,不管发黄还是变绿,只要给水就能活过来,默默散发安静的力量。他想起过去,想起在农村的生活,一出门满眼都是绿,有庄稼、树木、花草。他突然特别向往融入大自然的生活。
在不顾别人的劝阻和嘲讽后,他辞去高薪的总监职位,做了一名植物美化师,借助器皿等外物,让苔藓呈现更美好自由的姿态。
那是2012年,他为自己的绿植小院取名为“植觉”。“我什么事情都凭着直觉在做,‘直’和‘植’同音,所以也给自己取名‘植觉先生’。”
植觉先生的作品也以苔藓为主,以自然的腐木、残缺的瓦片作为器物,灵性又独特。他的作品上过央视、办过个展,也出现在万千都市人的阳台一角。
起初,由于种苔藓的经验少,又没有相关借鉴参考,采集的苔藓品种很难养护,基本都枯萎了。在一次次失败中,植觉先生不断改进,终于了解了苔藓的生长习性,也筛选出几种稳定性较好的苔藓。
培养苔藓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采集来苔藓后,再经过消毒、栽种、造型等程序,等一盆盆苔藓被调整到最佳状态后,才可以出售。
在造型上,植觉先生会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物品,有眼缘了,就拿来创作。所以,有的植物寄存在朽木上,有的生长在瓶子里,有的在干枯莲蓬的孔洞中探出绿意……每一件作品都是恰当的创意,也都成了有故事的组合。
在植觉小院,卫生间的门口是一墙的苔藓。“尽量让去如厕这件事也变得有趣一些。”植觉先生打趣道。
从植觉先生的工作室望出去是最佳观赏点,他打造的苔藓景观以自然的田园风光和连绵的山丘为背景。
我说:“怎么不把最佳位置放在公共区?”植觉先生认真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是店铺,可能需要先取悦消费者,而我每天在这里工作,先要让自己欢喜。
“不管外界如何,苔藓不经意地随性生长。自己也该像它一样,不管经历什么,回到生命的本初状态,才是有根的。”植觉先生认真地说,“你看,别的植物总是会努力向上生长,只为争抢更多阳光,而苔藓就在它原来的地方,静静地,不争不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