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然
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第一时间贯彻执行……对上级传达的精神、部署的工作、提醒的事项,高度重视、迅速推进、高效落实十分必要,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也是担当作为的具体体现。
但有的地方、有的领导干部推进工作刻意为快而快,不论事情大小、工作急缓,都要求立即启动、限时办结,把“讲时效”变成了“惟时效”,不仅加重基层负担,也让工作质效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推进工作既要求“时效”更要求“实效”。
就拿传达会议精神来说,有的领导干部追求“事不过夜”,刚从上级会场出来,就进入本级会场传达学习,从时效上说可谓“零时差”。
但反过来想想,需要落实的工作相对简单,内容清晰、标准明确,问题并不复杂还好,如果是事关长远发展、事关重大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等重要事项,不用点过度时间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外情、把握内情,怎么能够做出正确决策。
故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对上级精神不刻意搞开会传达不过夜。”
古人有言:欲速则不达。为何有的地方会出现不顾实际抢时效、争速度的现象呢?追根起来还是少数上级领导机关抓工作指挥棒有偏差,将落实速度作为党组织是否重视、推进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准,于是下级“用速度体现态度”“用进度体现力度”。
时效追求的是时间维度的“快”,而实效注重的是结果层面的“好”。如果一味强调时效就难于保证实效,就像盖房子,压缩工期或能提前封顶,但一梁一柱难于固紧,一砖一瓦难于垒实,各项安全指标就难有保证,最终会留下安全隐患。
现实中不难发现为求“时效”而速生“实效”的现象,少数单位和部门为了跑出加速度,玩起了“速度不够、纸上加鞭”“业绩不够、水份来凑”的歪招数,比如:任务才部署,成果就整理好了;政策刚出台,成效就汇总好了;活动刚开展,经验就总结好了。还有把还在筹划的说成开始了的,把刚开始的说成做成了的,等等。
以“时效”分高下、论优劣,还会助长一些干部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滋生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的歪风,导致广大干部职工不愿做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工作,于发展无利,于事业无补,与我们党求真务实的作风违道而驰,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时效”与“实效”的关系。时效是表象,实效才是本质。推进工作要重视速度,但不能因速度影响实度。各级要知道,没有实效支撑的时效,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似跑得飞快,实则根基不稳,甚至在冲刺途中栽跟头。要自觉把是否取得实效作为检验各项工作质量的尺度,让求实效成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始终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工作,尤其是在任务部署上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求时效”但不“唯时效”,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搞花拳绣腿,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
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各级推进工作力争做到争“时效”与争“实效”有机结合,不能让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效率额外加重基层负担,坚决杜绝各种不合规律的“快”、不重质量的“快”、不负责任的“快”,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取信于民。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一些抢机遇、抢节点、抢时间的事情上,适度打一点“提前量”,有助于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