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记者 卜一淇) 潮湿、闷热、天阴多雨,夏日中最难受的三伏天悄然到来。
“伏”这个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二是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需要一种美食来开胃爽口,而凉面就是最好的选择。凉面既能充饥,又可解暑,吃起来凉爽舒畅、无比惬意,可谓是盛夏中的消暑佳品。
伏日吃凉面,源于上古时的“伏日祭祀”活动,早在魏晋时已成习俗。唐代凉面的品种名目繁多,其中,槐叶冷淘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凉面。古人没有现在的制冷手段,夏日炎炎欲消暑,又想吃美食,便将面条煮熟后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后再食用。
《唐六典》中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意思是说,唐时每年夏天举行朝会时,都会给够级别的官员提供“冷淘”吃。朝堂宴会尚且如此,民间自是仿效。
杜甫在《槐叶冷淘》中写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从中可以窥见“槐叶冷淘”这道美食的做法:采槐树的嫩叶捣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后放入冷水或冰水中过凉,捞起调味。
《事林广记》中详细记录了苏轼的私家菜谱:“槐蕊采新嫩者,研取自然汁,依常法溲面,倍加揉搦。然后薄捏缕切,以急火沦汤煮之。候熟,投冷水漉过,随意合汁浇供,味既甘美,色亦青碧。”
在宋代,除了槐叶冷淘,人们还以甘菊汁和面,制出“甘菊冷淘”。由于掺了甘菊汁,因而面条色泽青翠,煮熟后经过冰寒的清泉一淘,吃起来更是凉意沁人。除了槐叶冷淘、甘菊冷淘,宋代还有荞麦面冷淘。
至元代,凉面的种类就更丰富了。据《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载,当时已经有了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凉面,风味也很独特鲜美。
明清以后,伏日吃凉面逐渐被更多人所喜爱,一直延续至今,仍经久不衰。
如今,辣油喷香的川渝凉面、浇头丰盛的江南凉面、酸甜交汇的东北冷面、酱卤诱人的中原凉面、西北风味的烤肉凉面……从南到北,谁没有被一碗凉面征服过呢?
江南一碗面,面面不落鲜。身处东海之滨的浙江人,最爱一碗海鲜凉面。新捕来的鱼虾蟹蛏、花蛤目鱼,带着大海的清凉,搭配面条丰盛咸鲜,充满治愈感。
浙江金华一带,大米磨成浆,蒸熟后压成条晾晒,食用时,沸水煮熟,再反复过凉水,尖青椒和蒜末热油翻炒,加几勺豆瓣酱拌匀,形似米粉的“冷淘”完工。
苏州的风扇凉面,用偏扁的小宽面,搭配十几种可选的浇头,当季的鳝鱼、鲜嫩的排骨、清鲜的笋块、鲜美的三虾、卤鸭还有什锦……把人香得一愣,唤醒沉睡的味蕾。
鸡丝凉面是四川凉面的领头羊,红油辣子更是一绝。
三丝浇头是上海凉面的经典,无论是哪三丝,素的茭白丝、胡萝卜丝、青椒丝,荤的鸡丝、肉丝、火腿丝,都可以混搭。上海凉面会先蒸十分钟再煮,用香油拌匀抖开,即使是家常版的青椒肉丝绿豆芽凉面,或者双鲜齐聚的冷面配冷馄饨,也“老好恰”咯。
而当北方人在武汉想家时,会去兰州拉面店要一碗凉面,给番茄,不加麻酱,一口回家。
和武汉人一样钟情麻酱的是北京人,北方芝麻酱更浓稠,花椒油黄瓜丝儿,喜欢的再按个人喜好来点儿水萝卜、芹菜末和腌香椿末儿,齐活儿。
酷暑吃面,光闻其名,仿佛已有了降暑的魔力。高温热浪,一碗爽口的凉面不冒一丝热气,面条清爽利落,哧溜下肚,直抵胃部深处消解火热。
海鲜柠檬凉面
食材:面条、墨鱼200克、虾仁200克、芦笋100克、香菜、柠檬、橄榄油、蒜末、蜂蜜、盐
做法:
1.切蒜末、洋葱末、香菜末,将芦笋切好用滚水烫2分钟取出;
2.墨鱼切成薄片,与虾仁一起烫熟,取出备用;
3.将面、芦笋、海鲜及柠檬酱全部放大碗内拌匀;
4.装盘后撒香菜末即可上桌。
三丝浇头凉面
食材:冷面200克、花生酱100克、水 150克、猪肉丝50克、青椒丝50克、绿豆芽25克、麻油、食盐、食用油、香醋、生抽
做法:
1.豆芽去头尾洗净,青椒去籽切丝,鸡蛋切面蒸8分钟;
2.煮锅内放足量的水,水开后下入鸡蛋切面,约30秒后捞出沥水;
3.面条淋上麻油拌匀,自然冷却;
4.锅内放油,下肉丝、青椒丝煸炒,加绿豆芽炒至断生,食盐调味即可。
鸡丝凉面
食材:白斩鸡、面条、黄瓜、芝麻酱、麻油、糖、酱油、辣椒粉适量
做法:
1.面条煮熟,捞出,放入冷水中冲凉,平铺在餐盘中;
2.白斩鸡切丝,黄瓜洗净、切丝,均匀地放在煮好的面条上;
3.芝麻酱放入碗中加入麻油搅匀,再加入酱油、糖及2大匙冷开水稀释,淋在鸡丝凉面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