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关于余杭区部分区域自来水气味异常事件的几点澄清和思考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自来水气味异常事件发生后,《给水排水》杂志对参与本次事件调研的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敏教授进行了采访。

  问:此次余杭自来水异色异味现象,到底是什么污染物质引起的?

  答: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本次致嗅物主要为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来自苕溪水源(原水管道中测到较高浓度硫醚类物质),自来水的异味不是污水混入的结果。

  注释:硫醚类化合物是一类含硫有机物,常见于自然和工业环境中。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二甲基三硫(DMTS),具有强烈的臭味(常被描述为“腥臭”或“海鲜腐败味”)。这类物质在自然界中主要通过藻类、细菌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例如,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藻类死亡后分解时,某些氨基酸(如半胱氨酸)会经生化反应转化为硫醚类化合物。

  尽管硫醚的气味令人不适,但短期接触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更多是影响水体感官属性(如异味)。然而,其出现往往提示水源可能受到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问题,需及时排查生态风险。该起事件中检测到的高浓度硫醚,正是推测“藻类厌氧分解”成因的关键科学依据。

  问:这些硫醚来自哪里,污染源是否找到?

  答:查看上下游的环境在线监测数据,发现COD、氨氮数据基本上没有变化;从各种现象来看,这次嗅味事件与2007年的无锡嗅味事件有相似之处,因此,推测可能也是藻类厌氧分解的结果。苕溪干流流速快,问题可能出在一些支流,流速慢,蓝藻浓度高,部分沉降于底部的藻厌氧分解产生较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下雨后随水流进入苕溪取水口(11日流域有较大降雨,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后期有些河流进行开闸放水)。但这个只能是推测,实际场景无法复原。

  问:事件发生之后,自来水公司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在发现问题后,自来水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果断举措:早上8:00巡检发现异味,立即采样确认苕溪原水有异味;9:00决定停止从苕溪取水,改为千岛湖取水,并与周边水厂协调压缩供水范围,减少影响区域范围;通过供水管道排放异味水,16:00清水池中有异味的水基本完成置换(保留了原水管道及一个清水池的水,供后续原因解析使用);清洗供水管道和小区水箱。有一点遗憾的是,自来水公司在与公众沟通上缺乏经验,没有及时对社会公布相关内容,导致网络上出现一些谣言和不实传言,这也是行业今后需要总结的教训。

  问:公众所说的“粪水”“黄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误会?水龙头出来的“黄水”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其实,此次事件是嗅味叠加色度两个现象造成的,最先出现的是嗅味问题,后来由于管道换水又带来了色度、浊度的问题,再加上网络上一些不实信息,才导致了“粪水”的传言。所谓的“黄水”,实际上是管道换水过程中因水力学扰动、管垢脱落所致。

  注释:“黄水”主要是由于管道内水流方向或流速突然改变,导致沉积的铁锈、锰等颗粒物被冲刷起来,形成暂时性浑浊。这种现象在供排水行业被称为“水力扰动”,并非水质污染。短期接触“黄水”(如铁锈、锰颗粒)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直接影响,但可能影响观感和口感,建议放水至清澈后再使用。

  问:针对网上谣传的“污水接入自来水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有可能发生吗?

  答:理论上,在规范施工和正常维护的情况下,污水管和自来水管几乎不可能错误连通,因为自来水管(输送饮用水)和污水管(排放废水)属于两套独立系统,材质、压力标准不同,通常不会直接连接,存在物理隔离。另外,从防污染设计角度,自来水系统采用单向供水、高位水箱或加压泵站,污水管依靠重力流动,反向流入概率极低。但在极少数违规操作或事故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风险,例如施工错误、管道破损交叉污染、虹吸污染等。这次原水管留存水样存在高浓度嗅味物质,说明嗅味物质来自原水。

  (《给水排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