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文脉传承·地标崛起

日期:04-30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图①:“良渚5000+”艺创园

  图②:玉湖综合体

  图③: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

  图④: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

  (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从故宫博物院到波黑国家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到国际刑警组织的文物数据库……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嘉宾的发言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已不只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在余杭,以文化地标为骨架的文化廊道正构建起从史前文明到数字未来的时空隧道。全长约33公里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不仅成为浙江推进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更书写着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时代篇章。

  高能级地标集群

  解码文明基因的“金钥匙”

  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通过铜铸模型整体呈现;良渚博物院中,AR眼镜让观众与文物互动,知识触手可及;杭州国家版本馆内,百万册典籍诉说着文明赓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里,放大的《千里江山图》每处细节都清晰可见……大走廊上的每个地标,都如同解码中华文明基因的钥匙。

  文化地标建设是一场“如何让文脉流动”的深层实验,其精髓就在空间叙事和古今对话中。良渚文化大走廊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走廊已形成“遗址保护+学术研究+数字活化+产业延伸”的全链条体系。

  2022年底,余杭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串联良渚、运河、径山等文化资源,形成“一廊多核”的文化生态链:首期“十大工程”启建,“十大图景”揭晓,梦山径、玉湖等文化地标相继落成……借助科技赋能和资源整合,这些地标打破了单体地标的孤立性,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良渚文化大走廊成为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近日,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发布,涵盖文物保护、文化产业、文旅项目、民生福祉等领域。在这条持续生长的大走廊上,还将涌现更多文化地标,给区域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乡村博物馆群落

  文化共富的“毛细血管”

  当人们惊叹于国家级场馆的恢宏时,散布在田园乡间的博物馆正悄然编织文化共富网络。中泰竹笛展示馆、杭州农历博物馆、百丈传梭博物馆……近年来,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进入余杭人的视野。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从多个角度记录着余杭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在瓶窑老街的旧时光影音展览馆,欣赏世界上最小的手摇电影机放映的电影;在百丈传梭博物馆,透过一个氆氇织机纺梭窥见旧时生活……“小而美”的场馆绝非简单的文物陈列,是联动城乡的端口、集聚资源的载体、促进共富的平台。数据显示,乡村文博场馆为百丈提供300多个专兼职就业岗位,有力带动农产品销售,仅百丈瓜子一项,去年销售额就突破200万元。

  文明源点的当代启示

  从文化自信到文明互鉴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证地,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勃兴蕴含更深层的时代命题。这里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镇——中华玉文化中心、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相继落户良渚,搭建起学术交流矩阵;这里更是文明对话的窗口,连续两年举办“良渚论坛”,为多学科、跨文化交流提供对话平台,连接起文明交流互鉴的通道。

  通过保护、传承、活化的系统性创新,让文化遗产赋能城市发展、润泽民生福祉,良渚文化大走廊正以其独特的精神标高,照亮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之路。“我们正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矩阵,让良渚文化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超级链接’。”良渚文化大走廊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到孕育未来文化形态的热土,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实践表明:每一件文物都是流动的史诗,每一座展馆都是文明的灯塔,真正伟大的文明,既能守护历史的根脉,更能滋养时代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