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浩然
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老家的风裹着柴火香扑面而来。眼前这座白墙黛瓦的庭院民宿,在夕阳下泛着温柔的光,仿佛与记忆里爷爷的土灶、父亲的炒勺重叠在一起。我站在“再回首”的牌匾下,忽然有些恍惚——是什么让这片土地成了我们家割舍不下的执念?
“再回首”这个名字,承载着家族六十年的光阴故事。1965年,我爷爷来到双联村时,很快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流动大厨”。谁家娶亲嫁女、老人做寿,必定要请他去掌勺。爷爷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变出宴席级的味道。那时候的报酬往往是几斤猪肉或一篮鸡蛋,但爷爷总说:“让人吃得眉开眼笑,比收钱还痛快。”
上世纪90年代,父母带着积累的厨艺搬到余杭镇,开了间小餐馆。虽然只是镇上的小生意,但父亲也跟随爷爷出门学习做菜,他俩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成了街坊们惦记的招牌。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见证了太多老味道的消失。三年前那个清明节,我们回乡祭祖,发现爷爷当年给村宴烧菜的土灶台还在老宅院子里,灶膛里的灰烬仿佛昨日刚冷。母亲摸着斑驳的灶神像,说:“我们回来吧。”
爷爷的铁锅 父亲的江湖
小时候,奶奶总爱念叨:“你爷爷的勺把子,能点化黄土变成宴。”老灶台前,爷爷颠勺时手臂上暴起的青筋,像极了田垄间蜿蜒的沟壑。他总说:“火候就是做人的分寸。”后来父亲接过那口铁锅,做出了不一样的滋味。他在镇上的饭店掌勺,每天回家时,身上总带着油烟味,却不忘检查我的作业。那些沾着油渍的旧课本里,夹着他用菜单背面写的字:“灶台养人,笔墨通天。”
作为厨师世家,我们在“再回首”特别设计了以“食”为线索的深度体验。
“灶台边的传承”:客人可以跟着父亲重现已消失的乡村宴席菜,比如用柴火灶慢炖三小时的“茶香东坡肉”,或者学习爷爷的独门技巧——用龙井茶汤代替水来蒸米饭。最受欢迎的是“一酱成菜”工作坊,教大家制作爷爷秘传的农家豆瓣酱。有位上海客人连续三年都来,就为学透这个手艺。
“从茶园到酒杯”:我们开发了系列茶餐搭配体验。清晨采摘的嫩芽可以做成龙井炒蛋;发酵过的老茶与土鸡炖出金黄汤底;用茶渣、桂花与本地烧酒调配出“再回首”特调。今年春天,我们意外发现爷爷笔记里记载的“茶熏鸭”配方,复原后立即成为招牌菜。
“手艺人的餐桌”:我们邀请周边村落的手艺人带着绝活来做客。中泰竹笛匠人会演示如何用竹子制作餐具,造纸传承人教客人用茶渣制作可降解的餐垫,这些活动最后总以一场热闹的聚餐收尾。特别受欢迎的是与村里老茶农合作的“盲品会”,用不同山头的泉水冲泡同种茶叶,体验“水土”的魔力与舌尖上的在地文化。
母亲的螺丝刀与新房钥匙
母亲是村里最倔强的女人。为了让我能去镇上读书,她放下锄头,去工厂里拧螺丝。我至今记得她那双粗糙的手——白天在流水线上重复千百遍同样的动作,晚上还要在出租屋里陪我写字。后来,她咬牙转行做房地产销售,带着笑脸挨家挨户发传单,高强度地熬夜工作。六年级那年,她终于攥着一串新钥匙对我说:“儿子,咱们搬新家了。”那套位于镇上新小区的小房子,窗户透亮,书桌宽大,是她用无数个加班夜换来的。
如果说父辈是“再回首”的形,那么母亲便是“再回首”的魂。当初她毅然走出农村,只为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今我已是上海大学的研究生,而她又像养育孩子一般扑到了“再回首”。最心底处的那个期望估计只有我读懂了:老家的每一个母亲都不为打工奔忙,可以安心地陪伴孩子。这些年留在农村的孩子能上大学的微乎其微,如果说可以给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我的母亲必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如果民宿发展得好,村里的母亲们完全可以在村里找到工作,如果乡村发展得好,孩子们成长之中都有我们赖以倚仗的优势与基础,如果……
“再回首”开门迎客后,母亲特别感动的是接待了李女士,她是带着逃避学业孩子来入住的。母亲细心地示意让父亲教孩子用灶灰烤红薯,红薯突然爆开烫了手。母亲在一旁不疾不徐打趣:“还没到火候呢,不急。”孩子最终吃到酥软香甜的红薯,也在留言本画下了一只可爱的“等我烤熟”薯……
老屋檐下的星辰
民宿的露台上挂着奶奶编的竹风铃,晚风一吹,风铃声就像她当年唤我回家吃饭的嗓音。墙角那株歪脖子枣树,还留着我和发小刻的“江湖盟约”。最动人的是夜里——城市霓虹太喧嚣,而这里的星空依然像小时候那样,能接住所有沉默的心事。
如今我终于明白“再回首”三个字的分量。这个决定既是中年人对生活压力的突围——在经济下行期寻找新出路;更是游子对生命根源的追寻——再回首民宿,厨房飘着和六十年前同样的酱香,只是现在分享美味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保留了爷爷记账用的油渍斑斑的笔记本,但旁边摆着扫码点餐系统;我们仍在用柴火灶烧菜,但也添置了分子料理机;父亲既会做传统的“三鲜锅巴”,也能制作抹茶慕斯。它不仅是旧灶台与新民宿的对话,更是父亲用一砖一瓦垒起的乡愁,是母亲用螺丝刀和销售单铺就的路。当游子们在民宿的留言簿上写下“似曾相识”时,他们认出的,或许正是自己遗落在岁月里的那缕炊烟,那份无论如何都要让下一代走得更好的执念。
民宿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未来能做得更多,让更多人发现乡村的魅力,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我们期待每一位客人带着城市印记而来,带着土地记忆离开——或许会像我的家族那样,在某个时刻突然听见灶台上汤锅沸腾的咕嘟声,然后轻轻说一句:“是时候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