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在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第二场主题对话中,与会嘉宾就“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充分交流经验与看法。
事实上,在良渚,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并不局限在博物院展示文物的形式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良渚遗址是典型的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长期面临着潮湿环境引起的土体结构破坏、苔藓微生物病害、遗址渗水掏蚀等世界性难题和挑战。
如何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既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又进行多样化的展示利用?良渚因地制宜,夯实制度基础,创新开发文保“黑科技”,开创了超大型土遗址保护的“良渚案例”。
数字化保护监测手段
构筑科学保护闭环
在遗址保护最前哨,良管委创新推出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在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基础上,着重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围绕考古遗址“发掘—保护—研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空间管治”“网格智治”“价值研究”“文物+”四大场景,强化大遗址整体性、系统性、预防性保护,全面提升良渚遗址保护利用能级。
比如,聚焦文物前置审批、实现“多规(多图)合一”,配套研发“智能审批”功能,效率提升50%以上;又如,首创“遗址监管网格”,普及无人机自动巡查,实现对良渚遗址162平方公里管理区域无人机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测巡查全覆盖,借助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AI识别算法等先进技术,实现多源事件分级分类实时预警联动闭环处置,做到“一屏管控”,大大提高遗址管理精度和效率。
在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大屏上实时更新着空气湿度、游客热力分布等数据。系统还能自动监测气象预警等信息,并及时发布提示。
经过多年持续升级完善,该应用累计巡查量已超38.7万人次,整合46万余条研究数据。更难得的是,这一集考古、科研、保护、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大遗址文保应用系统,促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去年,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启用。它与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分中心、监测保护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一起,助力良渚积极开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基础理论深化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有装备研制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机理研究—材料实验—效果验证”的科研链条。
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
重构文明体验维度
在良渚,智能化展览设计随处可见。AR、VR、全息投影、体感交互等技术应用,让观众和文物“玩起来”、和古人“聊起来”、和历史“面对面”。
在良渚博物院,戴上AR导览眼镜,馆内地图在游客眼前展开,玉钺、玉璧跃于眼前,刻符黑陶罐立于掌上。良渚博物院还通过场景复原、3D打印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游客参观体验。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扫描二维码进入“莫角山AR体验”,游客可以“走”进良渚王城,围观良渚先民狩猎、捕鱼、烹饪等场景。依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数字技术,游客得以更直观地了解良渚文化。
在良渚,跨越千年的文化元素借由创新表达注入生活日常。良渚成立“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构建良渚色彩体系基因库、良渚纹样体系基因库,并基于研究成果,设计了“良渚之色”系列、“馥郁良渚”系列等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已开发文创产品类别涵盖日用家居、贵金属等十一大门类,在线销售产品600余款,形成“良渚+”系列产品矩阵。良渚特色元素还融入文学、音乐等文艺形态,目前已出版相关主题图书600余部。
数字技术更打破时空界限,开创文明传播新场域。去年,良管委联合新华社、腾讯创新打造数字文化产品,《良渚古国》主题地图和端内分岛成功上线“元梦之星”,上线以来已吸引上亿人次玩家在指尖感受良渚王国的气度。有学者指出,这种“文化+游戏”模式,堪称数字文明传播新范式。
良渚实践证明了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手段,更是文明传承的创新引擎。这座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正构建起文化遗产活化的完整闭环——从地下遗址的科技守护,到云上文明的创新传播,再到当代生活的美学渗透,为全球文明遗产的永续传承标注良渚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