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本报讯 (记者 章蕾) 每年春季,在百丈溪口村,能看到家家户户支起大铁锅,这口铁锅里炖煮的是专属于余杭人记忆里的小零食:多味笋干。
近日,溪口村的飒飒开始一年一度的“兼职”——帮婆婆制作多味笋干。每年这个时候,一家人各司其职进入“抢收”模式:公公婆婆负责用大铁锅炖煮,亲戚和邻居则被喊来剥笋、切笋。
笋干看似配料简单,只有笋丝和花生米,可里头藏着的工序需要花时间打磨。飒飒告诉记者,只能用早笋、毛笋制作笋干,一年只有一季,不少人从冬天就开始守着这口美味。“余杭笋干一般比别的地方要粗,吃起来口感更厚实,就像在吃肉一样。”飒飒说。
鲜笋变身笋干前,要经历两次炖煮。首先,将笋煮到七八分熟,捞出来沥干晾凉后撕成条;加入白糖、茴香、辣椒等调料,进行二次熬煮;最后,把熬煮好的笋丝放在木炭上,慢火烘制,将汤汁一点点锁进笋干里。
每家每户年年都做的小零食,俨然成了溪口村的一张“金名片”,每天都有快递从余杭西部山区的这个村子飞往全国各地,甚至飞向大洋彼岸。
飒飒告诉记者,一到笋季,全家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自己的手机更是每天有回不完的消息,“不少回头客品尝过再带给朋友,有的人带着笋干飞到德国、韩国,还有台湾的客人回来祭扫时吃过一次,然后就彻底爱上了。”
从三月到五月,两个多月的时间能给不少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旺季时有人一个月可以卖出七八万元。
飒飒说,最初笋干是自己做来吃的,因为婆婆手艺好,便开始尝试在周边售卖。不少游客品尝过后就买一点带走。2012年微信兴起,飒飒把原本家家户户统一的包装改良,专门去设计了Logo,还印上了二维码和电话。
“现在我的微信里已经有三四千名客人,马上就要加满了。”飒飒告诉记者,不少村民纷纷效仿这种包装,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帮家里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