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守护蓝色星球的绿色血脉 是对未来的投资

日期:04-22
字号:
版面:第03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径山镇生态修复项目成果

  杭州国家版本馆航拍图

  核销地灾隐患点

  核销风险防范区

  今天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全球192个国家的民众共同聚焦这颗蓝色星球,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传递守护家园的决心。

  从1970年盖洛德·尼尔森与丹尼斯·海斯发起首个地球日起,这场跨越国界的“环保运动”已凝聚192个国家、超10亿人的力量,不仅见证了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更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50多年过去了,地球日的主题从最初的“污染治理”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折射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深化: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而是需要敬畏与呵护的生命共同体。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守护地球的绿色血脉,不仅是对生态的修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这颗蓝色星球承载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人类文明的永续根基。

  本版组稿/高帆 宋晗语  

  生态修复筑牢发展根基

  余杭区历史上矿产资源开发一度兴盛,年均开采量曾达到2500万吨。然而,早期开采呈现出“重效益、轻治理”特征,虽带来丰富的经济收益,也为后续生态修复埋下隐患。

  山体景观破碎化,裸露岩壁、矿坑洼地使青山“千疮百孔”,严重破坏区域自然风貌,影响城乡景观协调性。

  随着矿山管理总体思路向“保护优先”的转变,从“重开发”到“重保护”,以及“环境立区”战略的提出,余杭区经营性矿山数量控制全面缩紧,“十三五”期间,已实现经营性矿山的全部关停。

  面对废弃矿山带来的生态创伤,余杭以“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宜湖则湖、宜园则园”为原则,采用自然复绿与人工修复双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对生态条件较好的矿区,采取自然复绿的方式,通过封禁保护、自然演替等方式,利用植被种子库和微生物群落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原生生态系统。该模式不仅降低治理成本,更保留自然景观的野趣。

  针对岩壁裸露、地质灾害风险高的矿区,则采取人工修复与工程治理结合的方式,将水泥、营养土、绿植种子按科学比例混合,通过喷播技术覆盖岩壁,配合滴灌系统养护,实现“石壁生绿”。这一技术破解了传统挂网喷播易脱落、植被存活率低的难题,成为余杭区生态修复的标志性成果。

  通过治理,余杭曾经的“生态疮疤”重披绿装,矿坑洼地变身花海梯田、生态公园,部分矿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重现鸟类栖息、昆虫繁衍生息的自然景象。

  构建绿色矿业发展新范式

  矿山生态修复是“环境立区”战略的重要抓手,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治理,既要消除视觉污染、安全隐患,更要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体系,让废弃矿山焕发新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余杭大力探索将矿山修复与乡村振兴、文旅经济结合,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矿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释放生态红利。

  2022年建成的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余杭深化实践的缩影,是废弃矿山治理与矿地综合利用的典型案例。

  杭州国家版本馆原是瓶窑镇长命村的两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坑,对周边安全造成隐患,与良渚遗址文化底蕴也形成强烈反差。

  2020年,杭州国家版本馆落址后,通过定制化治理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废弃矿坑迎来重生,蜕变成集生态公园、产业平台与美学建筑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开创“生态美学+”“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的三维治理体系,实现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公园、产业平台乃至美学建筑。

  一方面,杭州国家版本馆面向社会各群体免费开放,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起为当地旅游事业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打造文化IP,文创产品广受喜爱。

  这种立足地域特色的生态修复实践,不仅彰显了杭州国家版本馆“文脉传承与自然共生”的核心价值,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生动诠释。

  绿色接力 共绘生态新蓝图

  站在坐标点上回望,“世界地球日”主题与“两山”理念的相遇,不仅是时空的契合,更是人类文明向生态智慧转型的历史必然。

  近年来,余杭区持续通过系统治理、长效保障与产业赋能,实现“疮疤”变“风景”,“矿山”变“金山”的绿色蝶变。

  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颗蓝色星球,以创新之力转化生态价值,让每一座青山都成为财富的源泉,让每一条绿水都流淌出文明的希望。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将这颗蓝色星球完好地传递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