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本报讯 (记者 卜一淇) 今天是第20个“国际护胃日”。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关乎营养吸收、免疫力强弱,甚至影响情绪与睡眠。胃就像一个“玻璃器官”,你对它好,它会温暖你;你稍有怠慢,它就开始脆弱敏感,甚至“怨声载道”。
在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下,胃是人体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之一。如今,胃肠相关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患病率、就诊率均位于首位的病症。
胃病的调理,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黄帝内经》中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养胃的重要性,并对一些能养胃的食物作了记载。本期,为大家介绍几种老祖宗推荐的养胃食物。
南瓜
南瓜也被称为“金瓜”,无论是上锅蒸还是煮成粥,软糯香甜又物美价廉,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南瓜在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中国,中医认为其“药食同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最早把南瓜收入菜部,并认为南瓜“甘,温,无毒,补中益气。”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是健胃消食的高手。其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还能预防胃黏膜溃疡,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
南瓜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有助于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促进排便。
南瓜烹饪方法多样,可蒸食、熬粥或煲汤。
小米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性平,入肾、脾、胃经,《本草纲目》也有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的记载。
从营养角度来看,小米铁和维生素B1含量均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特别适合孕妇、哺乳期女性食用。
小米的膳食纤维含量在粗粮中偏低,口感细腻而容易消化,也适合6个月后的婴幼儿食用。
小米可单独熬煮成粥,也可添加大枣、百合等熬成营养粥品,还可以和大米一起煮成“二米饭”。
包心菜
包心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蔬菜。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食物中的第三名,被誉为“天然胃药”。
中医认为,包心菜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可补骨髓、润脏腑、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祛结气、清热止痛;主治睡眠不佳、多梦易睡、耳目不聪、关节屈伸不利、胃疼等病症。
现代医学检测,包心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果酸、纤维素、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钼等。
包心菜还含有大量维生素U样物质,曾被提取做成药品用于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山药
中医认为,山药性平、味甘,归肺、脾、胃、肾经,是一种性质温和的传统滋补食品。
历代古书对山药的平补作用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提到,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据记载,慈禧为健脾胃吃的“八珍糕”中就含有山药成分。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具有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效。
山药富含膳食纤维,含量比精白米面高得多。膳食纤维进入胃肠道后会变粘稠,由此延长小肠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时间,从而延缓餐后血糖升高。
切开山药后会有很多粘液,这些物质里含有粘液蛋白,能使糖类物质的吸收速度减缓,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不像吃白米饭那么急促,从而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减轻胰岛的负担。
山药的吃法很多,可以将山药与大米、小米、红枣等熬成杂粮粥,也可将山药研细磨粉后与米粉混合,熬成糊糊喝,还可将山药蒸熟后制成蓝莓山药食用。
生姜
提起生姜,肯定很多人会立刻皱眉。因为生姜自带的口感,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生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是厨房必不可少的调料,既可做鱼肉之调配菜解除腥味,也可生食熟食,可腌渍、盐渍、醋渍,还可加工成姜汁、姜粉、姜酒、姜干等。
生姜汁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食疗本草》说它“止逆,散烦闷,开胃气”;《本草拾遗》中记载生姜可“去冷除痰,开胃”。生姜在中药中常用以治疗恶心、呕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富含的姜辣素能刺激消化道的神经末梢,引起胃肠蠕动,增加唾液、胃液和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健脾胃、增食欲。
除了用作调味料外,姜还可以用来泡水喝。
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源于《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半夏12克,煎汤取汁,加生姜汁适量,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
生姜饴糖汤
生姜饴糖汤源于《本草汇言》。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取生姜30-60克、饴糖30克,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