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 志
前几天还是三十六度的高温,都在感叹今年的夏天到得太早了。这不,没几天直接“满三十减三十”了,由三十六度锐减到五度,杭州一个星期过完春夏秋冬。不期而遇的倒春寒让人们感受了我们老家那句话:二月就把棉衣折,三月还下桃花雪。
就在前几天,我去松阳参加活动。早上从杭州出发时是大雨倾盆,天气已然变凉,且有些寒意,气温只有十几度。中午到达松阳时,温度有三十多度。原本在杭州穿的厚衣服,到松阳全然用不着。这冷空气还没有我跑得快,我都已经到了,它还迟迟不见踪迹。当地的老师解释说,松阳周围都是山,把冷空气阻挡住了。傍晚,松阳迎来了小雨,气温也渐渐回落。等我深夜回到杭州,气温明显冷了很多,早上带去的厚衣服还是用得着的。
恰如那句“春寒料峭,冻杀年少”,此刻的寒意,相较冬日竟不遑多让。枝头原本鲜嫩娇俏的新芽,被冻得瑟缩成一团,仿佛在对这突如其来的寒冷发出无声抗议。街巷中,人们重新披上厚重棉衣,步履匆忙,试图摆脱这份不合时宜的冷意。
倒春寒的降临,好似给世界按下了暂停键,打破了原本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小区对面茶语公园里,往日的热闹景象已不见踪影,早起锻炼的老人们没有出现,曾经在花丛间翩翩起舞的蝴蝶与蜜蜂也躲了起来。“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或许正是当下情景的生动写照。已经开放的各种花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四处飘零,仿佛被这寒冷的淫威摧残得无处遁形。
老祖宗留下的与倒春寒相关的谚语,精准而充满智慧。“冬在尾,倒春寒”,意思是冬至若在月尾,明年就极有可能遭遇倒春寒。细细想来,今年的气候或许正是这句谚语的生动注脚,去年的冬至是农历的冬月二十一,就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又查了今年的冬至,则是冬月初二,或许明年就没有倒春寒了吧。
周六早上,我顶着寒冷,快步行走在小区对面的登山步道上,拾级而上,终于站在了大雄山顶,望着被倒春寒笼罩的城市,心中满是感慨。这寒冷,何尝不是生活的隐喻呢?
昨天,读徐杰老师的文章《你以为你是谁》,他表面是在写一棵香樟树,“不管是谁,只要去食堂吃饭,或者从食堂吃完了出来,都要抬头看这棵树。”“后来被修剪,锯成一个秃头”,再后来,“一年,没发芽;两年,没长叶。终于有一天,我赫然发现,它已经被挖走了。”
树如此,人何尝不是?谁能永远一帆风顺,从不遭遇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呢?那棵树永远地去了,在倒春寒里彻底告别了世界。它没有迎来它的春天,也没能再次枝繁叶茂,更不可能继续让人抬头仰视了。
其实,因为有了不期而遇的倒春寒,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温暖的珍贵。就像在倒春寒的日子里,一杯热茶、一件棉衣,甚至家人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无尽温暖,可能那棵香樟树就缺少了这份温暖。此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诗句在脑海中浮现,即便身处寒境,也能预见即将到来的盎然生机。
倒春寒虽冷,却终究无法阻挡春天的脚步。随着时间流逝,阳光会逐渐驱散寒冷,万物将再度焕发生机。
“大雪不冻倒春寒”,若大雪时节不够寒冷,第二年春天便可能迎来倒春寒。再次查看日历,大雪节气是十二月六日,而那天的天气是晴朗的,温度也并不低,是一个暖冬。我想,那棵香樟树在大雪时节是不是过得也比较温暖,所以才遭遇了倒春寒?
气候的变化自有其规律,无论寒冬多么漫长,春天总会如期而至。“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大自然昭示着我们,再凛冽的春寒,也终将被蓬勃的春意代替。
站在山顶,望着渐渐放亮的天空,春回大地已在眼前。不期而遇的倒春寒让这个春天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