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我与径山茶的邂逅

日期:03-20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 中 间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读苏轼的《游径山》,能感受到径山的连绵起伏、巍峨壮观。

  “势若骏马”的径山还有名茶。径山茶,亦被称为径山毛峰茶,属于绿茶类的佼佼者。径山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其茶树由那时起便开始繁茂。至宋代,径山茶已名声大噪,北宋名臣叶清臣在其《文集》中盛赞:“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

  1978年,我调入余杭县广播站,担任广播《专题》节目编辑。当时,县里贯彻执行“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专题》节目顺势而为,着力宣传本县的土特产,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典型示范。

  譬如径山茶,1978年恢复生产,1979年就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中斩获第一名。

  采访时,我第一次享用径山茶。一只玻璃杯里放一撮茶叶,泡上开水,但见茶叶舒展开来,在水里旋转,如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喝一口茶水,馨香扑鼻,甘醇可口,难以忘却。此刻,心中竟产生心动、喜欢的情愫,正如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这正是《专题》的好题材。也许是我写的新闻稿里流淌着情感,领导将采写浙江全省名茶评比会的任务交给了我。那是1982年初夏,领导对我说:“采写全省名茶评比会,重点要关注我们的径山茶”。我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立即去开介绍信(当时还未施行记者证),带了采访工具就直奔会议地点——县第一招待所(今临平大酒店)。

  走进设在“县一招”的会议报到处,签到,领资料,一看名单,白纸上印着出席会议的百余人姓名。会议工作人员告诉我,名茶评比会主办方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会议在后面小洋房的楼上举行。

  “你是东道主的‘笔头师傅’,就坐在专评委(专家)席的第一排吧。喏,第一排的最左边还有一个空位。”按照指引,我上了楼,进入会议室,找到座位,等待会议召开。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我每到一处就喜欢环视四周、扫视左右观望,试图在观察中发现新奇的细节,细节就是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新闻”。我发现,第一排座位前还摆放了几张长桌,一字排开,桌上放着盘、杯、碗、匙等陶瓷,清一色的白,还有秤、壶、桶。我猜想,这些物品都是评茶时需要用到的工具吧!

  东看西瞧后,会还未开始,趁间隙翻开资料浏览。一看,才知参加评比的名茶共有66种,都是由全省各地评选或推荐来的。譬如:雁荡毛峰、千岛银针、鸠坑毛尖、顾渚紫笋、莫干黄芽、西湖龙井、武阳春雨、千岛玉叶、开化龙顶、安吉白茶、当然还有我们的径山茶。

  各地送来参评的名茶,大多历史悠久、做工考究、彰显特色,远近闻名,都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恢复或扩大生产的。看了资料,我顿觉这次评茶会定是一场“巅峰对决”,我们的径山茶能否继1979年再次折桂?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评茶会开始了。评委(专家)在第一排就座,每人的面前放着打分牌。经过抽签,参评的66件茶品不再出现其名,而是以1、2、3……序号代之。

  喝茶,我是外行,评茶更是一窍不通,可以用“生瓜蛋子”来形容。坐在那儿看评茶,如雾里看花猜盲盒一般。当然,主办方也没有让打分。

  只见工作人员按序号将样茶倒入一只盘中,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让样茶分成上中下三层,然后给专家一一过目。接着,工作人员取一定量的样茶放进杯中,用适度的沸水冲泡,按规定时间将茶汤滤入碗中,这个过程叫“开汤”。然后,给专家们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最后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专家用眼睛、鼻子、嘴巴和手,来评判送评茶叶的品质。用眼睛观察茶叶的外形、冲泡后的汤色和叶底,用鼻子闻香气,用嘴巴尝茶水的滋味,综合各方面的表现,来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

  有一位专家告诉我,只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综合表现都很突出的茶叶,才可能被评为“浙江名茶”。

  经过一轮又一轮地闻茶香、观茶色、品茶汤,专家为每一个样茶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最后,“浙江名茶”揭晓,径山茶赫然在目。

  径山茶再次跻身“浙江名茶”,结果让我震撼、兴奋!我打算以“两连冠”为题写一篇消息,发给省市媒体。

  然而,我对径山茶知之不多,难以提升新闻价值。在会议休息时间,我请教了身边的专家,他们见我“嘴甜”,也直率地告诉我径山茶的品质特点。

  有一位评委说,径山茶有1200多年的种植史,是浙江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之一,而且文化底蕴厚重。有了名山、名寺、名茶,径山茶就有与众不同的意境。

  这位评委话音刚落,另一位评委大大咧咧地说,这次送评的径山茶条索纤细,是卷曲型毛峰,呈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其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有板栗香,叶底细嫩成朵且嫩绿明亮……

  另一个评委插嘴道,你去冲泡一杯径山茶,杯子里先放水后放茶叶,茶叶会像天女散花般,在水中旋转而缓缓地深入杯底。呷一口,就能体味到真色、真香、真味、真态。翠翠的汤水、淡淡的板栗清香,丝丝的鲜美,让人心情舒畅。

  专家们争着讲解,我听得津津有味。

  采访完毕,我忽然想起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琴棋书画一碗茶,文人墨客离不开茶。喝了径山茶,两腋生清风,头脑添灵感,文思如涓涓细流。

  此后,茶与柴、米、油、盐、酱、醋一起成为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这茶,当然是径山茶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