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余杭时报

在“之江院士讲坛”看见突围之路

日期:03-05
字号:
版面:第05版:科技       上一篇    下一篇

bgcolor="#efefef">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开讲

  “杭州是人工智能的热土。”3月2日,在“之江院士讲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人工智能专题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的一句话,掀起了一场关于大模型技术如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对话。

  在这场汇聚政府机构、科学家、企业家的活动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中国正在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应用创新的引领者。

  大模型不断进化,如今人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已经是一位“通才”:能看、能听、能思考。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郑纬民院士详解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攻坚与产业突围路径。

  “大模型的特点已经从单模态转变成多模态。”郑纬民院士表示,过去的人工智能只能处理文字,而现在已能整合图像、视频等多维数据,“这一变化在医疗、金融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样的技术革命为从业者带来了充分的机遇和挑战。数据的处理正深刻影响着大模型发展,郑纬民院士深度剖析了眼下几道大模型训练难关。

  比如,遇上太多“无法安放”的数据,再强的算力也难免“卡壳”。他将大模型生命周期拆解为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微调和模型推理五个环节。

  “当我们对机器‘本事’的需求越高,传输的数据就越多,存储要求也越高。”郑纬民院士以我国团队研发的系统连续四年在IO500榜单上夺冠为例,这个榜单是国际超级计算大会发布的国际超算存储500强排行榜,具有权威性,“核心突破是找位置快,解决了百亿级文件的存储与调用。”因此,国产化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郑纬民院士提出几点建议:通过优化软件和硬件,不断努力优化生态,建立强大的数据和算法基础来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确保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中保持竞争力。

  政府的支持政策、企业积极的参与,以及企业对数据的善于应用,是郑纬民院士认为的我国在大模型研发之路上的优势。

  眼下,浙江吹响了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号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无可回避”的重中之重。

  2月28日,2025年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部署推进会召开,会上明确要深入推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这片科技创新热土上,浙江正试图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提供“解题范式”。

  院士主旨分享后,郑纬民院士领衔,之江实验室副主任何水兵,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人工智能系主任杨洋,钉钉副总裁林锋以及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科企专家,就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了深入探索。

  “大模型具有很强的语言逻辑和信息汇聚能力,能够有效推动智能体发展。”杨洋分享道,智能体作为能够自我决策并付诸行动的实体,当人们给它提供合适的指令时,大模型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巨大的算力支持。何水兵介绍,之江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部署了万卡集群,为模型迭代升级提供“加速度”,助力浙江打造算力强省。

  今年,杭州本土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聚焦全球眼光。郑纬民院士以此为例进行分析,他认为,开源策略、低成本与精准场景适配,是其迅速跻身全球人工智能赛道的关键。

  “当千行百业都在接入DeepSeek这类基础大模型的时候,企业更需要静下心来,从自己真正的需求与痛点出发,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领域大模型。”郑纬民院士举例,传统沙发可能面临设计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但若利用基础大模型训练一个专攻家具设计的模型,企业只需微调即可获得方案,“这才是AI赋能产业的本质。”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