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老年人听力健康应备受关注。
随着年龄增长,家里小辈会觉得有些老人越来越不爱理人了、说话声音变大了、脾气也变差了。于是,有人把这归结于“人老变自私”,其实不然,这背后的元凶可能是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又称为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老年性听力损失,是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的与年龄相关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听觉系统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也会随着衰老逐渐出现功能减退,但是不同个体的衰退速度快慢不一。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自然老化、遗传因素、长期噪声暴露、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不能忽略的社会问题。截至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为1.85亿,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3.2亿。
老年性耳聋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残原因。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11%有听力损失,人数约为2000万;其中达到中重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占35%,约为700万。
老年性耳聋最主要的表现是听力逐渐下降,缓慢加重。最开始时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频听力的下降开始影响言语识别,日常表现为听不清、听不懂别人的说话,在超市、菜市场等嘈杂环境时尤为突出。有些人会描述“别人小声说话时听不到、听不清,声音大了又太吵”。
听力下降会导致老年人在交流中感到尴尬和挫败,常常出现社会活动减少、孤僻、抑郁、认知能力减退、老年痴呆以及规避危险能力下降(如不能有效识别汽车鸣笛、警报声等,导致意外伤害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轻度、中度和重度听力损失发展为老年痴呆的风险是听力正常人群的2-5倍。随着老年性耳聋群体规模的增加,将对患者个体、家庭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年人的听觉-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广泛关注。
上医治未病,还没有出现老年性耳聋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重预防,尤其是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比如避免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必要时佩戴耳塞或耳罩)、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膳食等。
积极管理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高危人群和已经出现老年性耳聋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听力下降并及时干预。
轻中度的听力损失,可以早期验配助听器,提高听力。当听力发展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伤时,可能就需要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进行听力重建。
研究发现,听力干预将高风险老年人群体的认知能力下降率减少了近50%。老年性耳聋虽然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延缓其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健康、有声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尊严地优雅地变老。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