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olor="#efefef">
(记者 凌怡 郑锋龙) 早晚高峰时段,余杭塘路上车辆鱼贯而行,井然有序。“最近上下班,开车走这条路比以前顺畅多了。”市民王先生的感受和余杭公安交警采集的数据完全吻合。
来看两组数据:2024年,余杭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5.0%,非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5.4%;同年,我区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59%,干道均速提升12.4%。
这是怎么做到的?一直以来,余杭公安交警大力推进城市交通治理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通过优化勤务机制,增强主动发现和感知能力,在拥堵治理上做到“未堵先疏、微堵先处”。
绿波畅行提速
让出行体验更“舒心”
“开车一路绿灯,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运气好,原来这是有科技含量的。”网约车司机刘师傅驾车路过余杭塘路时惊喜地发现,接连经过景兴路、杭师大南门和聚橙路几个路口,交通信号都是绿灯。
余杭塘路全长约7.2公里,途经22个交叉路口。借由余杭公安交警研发的绿波控制系统,不仅让路段原有行车时长缩短约31%,还使开车“吃红灯”的次数大大下降。
绿波控制,即通过控制绿灯亮起的时间,确保车辆以一定时速行驶时,能在每个路口都遇到绿灯。“与常规放行方式不同,绿波控制能根据实时车流实现协同调整周期,实现‘车多快走、车少稳行’的智能调节,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红灯空等率。”余杭公安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孙小民介绍,优化后的路段整体具有更宽的绿波带宽,平峰时段绿波时速50-55公里,晚高峰自动调整为40-45公里,停车次数平均下降62.5%。
余杭塘路是我区大力推进绿波路段的一个典型。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2条道路实现绿波覆盖,总里程达120公里。其中,良睦路全线实施绿波方案后,行车时间缩短42%。
数字底座筑基
让城市交通会“思考”
当记者走进余杭公安交警大队数字勤务室,被一块巨型LED屏所吸引。上面显示着全区各个路段的实时交通信息,大数据以每秒百万次的速度分析交通流量、计算信号配时、监控车辆违反管控情况等等。
这个“交通超脑”系统整合了全区信号灯、视频监控、地磁感应器、微波雷达等,构建起“空中+地面+地下”三维感知体系,实现交通态势分钟级刷新、拥堵预警秒级响应。
“我们给每个路口都建立了数字档案。”余杭公安交警大队秩序中队民警刘震宇介绍,这个系统不仅记录了实时和历史流量数据,还能结合天气、节假日、大型活动等参数进行深度分析,建立最适配的交通运行方案。
数据赋能也让警务运行模式有了新变化。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闲林街道某路段上,一辆停在路边的小型机动车正在自燃。指挥中心迅速通知辖区中队到场,并分别通过互联网地图、后方LED屏等做好提示和尾部预警,防止发生次生事故。很快,中队一辆警车赶到现场处置。
“我们要求视频作战员主动发现、提前干预,及时调派就近警力、拖车等到现场处置,确保城市道路一旦发生事故,在5分钟内实现快撤快处。”孙小民告诉记者。
此外,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系统还能实现数据上云,利用数字与电子地图实时融合,为群众出行、货运物流提供最佳的通行方案和指引。
综合治理增效
让交通治理有“温度”
“以前早高峰时,从运溪高架下来走文一西路,经常堵在匝道口。”在未来科技城上班的李女士说,最近发现这个匝道口顺畅多了。
数据显示,早高峰时段,运溪高架主线最大流量可达10782辆,容易造成瞬时流量堆积,引发路口拥堵,队尾溢出至高架主线。
“我们利用运溪高架西站枢纽提前分流、路口可变车道提升、互通匝道交改扩容等,同时对地面相邻路口的信号配时动态调整、匹配流量,提高通行效率,将高峰队尾消化在匝道内,高峰期拥堵时长平均缩短60%。”刘震宇介绍道。
“针对运溪高架文一西路匝道等常态化拥堵点位,我们根据不同的路口情况制定了‘一路口一方案’,‘外科手术式’进行微交改。”刘震宇说,2024年,余杭累计渠化路口12处、优化车道61条、增加待行区86处,核心区EF级拥堵路口从年初的11个降至5个,高峰均速34.7公里/时,同比提升31.4%。
围绕“医校”、重点单位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治理,余杭公安交警制定了高峰联控方案,推动解决交通不畅、停车难、违法停车等问题。同时,重点关注群众意见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开展针对性治理,去年累计在核心区增设斑马线12条、解决信号配时问题173个、完善标志标牌44处、优化停车泊位62个。
从“车看灯”到“灯看车”,从“人等灯”到“灯读秒”……余杭公安交警以数字革命引领治理变革,让科技赋能遇见民生温度。这座城市的美好出行故事,正在每个绿灯畅行的瞬间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