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 近年来,一批未来产业“硬科技”企业在余杭迅速崛起。如类脑智能领域的强脑科技,XR领域的灵伴科技,机器人领域的蓝芯科技,低空经济的零零科技、迅蚁科技等等。科创新锐接连涌现,余杭究竟做对了什么?
人才、环境、生态……尽管答案不一,但绕不开的始终是营商环境。开年以来,余杭一系列行动让人们对余杭区政务服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可以是办理一张证照的审批速度,也可以是付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力度,还可以是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暖心温度。
云上预审助“极速审批”
“从线上提交到现场领证不到24小时,太快了。有了证,我们的项目很快就能进场施工了。”近日,杭州兆呈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宫先生顺利拿到了建筑垃圾处置证,亲身体验了一次“极速审批”。
“中途因自己疏忽,还发生了材料漏盖章的‘小插曲’,本以为得多跑一趟,没想到窗口工作人员帮我办了‘容缺受理’,半小时就把证发给我了。”宫先生说。
这场“极速审批”并非个例,背后有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推出的预审制度的加持。去年12月,余杭在全市先行试点推行杭州市工程渣土为企服务系统,有办证需求的企业只需照着材料清单准备电子版材料,就能在线上提交预审。材料审核时间从7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审批环节也从“材料不齐不能办”变成“一边准备材料、一边受理审核”,大大降低启动门槛。
“云预审”结束后,办证人员就能下载有预审水印的材料到各单位盖章,再将盖完章的材料带到“工程渣土审批一件事”专窗办理处置证。针对企业现场材料准备不齐全的情况,专窗推出了“信用承诺+限时补正”的容缺受理机制,允许非关键材料后补,企业签署承诺书后可先办证后补交,确保项目开工“不停摆”。
开年之际,正是企业、项目集中开工的“窗口期”。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优化审批流程的同时,也给各大项目配备了专属服务“管家”,提供一线问需、帮办代办、预约办、延时办等服务,打造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帮企业跑好开年“第一棒”。
审批过程中,余杭还会为企业配备“专属管家”,提供材料准备、信息填写、网上申报等“一对一”专人指导服务,并开通预约办、延时办等绿色通道。“管家连数据核算都是手把手地教,真是省心又省力。”某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说。
“实干效率”圈粉无数
家住闲林的刘先生之前向“浙里办”平台求助:五常大道与高教路交叉口东侧路北人行道,有并排的电线杆和监控杆,两根杆子距离太近,路人在下雨天打伞过不去,希望有关部门改进。
“这里一边是草地,另一边是非机动车道,非常不便。”刘先生想起之前看到很多网友通过“浙里办”平台提意见建议,他便随手拍了一张现场照片,简要说明问题,上传了“浙里办”平台。
当天,余杭区公安分局接到诉求后,立即安排警力现场核实。刘先生也接到了回访电话,被告知已派人实地察看并处置。
一周后,刘先生再次经过该路段时,惊喜地发现影响通行的监控杆已被拆除,两根杆子进行了“合杆”处理。“效率真高,后来我在社交平台上发了条帖子,有2000多人为余杭办事效率点赞。”刘先生说,他的“随手一试”引发众多网友共鸣,大家纷纷点赞余杭“兵贵神速”“实干效率”……
刘先生是河北石家庄人,2022年来杭工作,目前是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身为互联网行业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余杭很多人性化服务,未来我打算落户,成为一名‘新杭州人’。”刘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