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雪梅
珠江潮涌,创新如歌。当智元机器人的机械臂灵活摆动,当灵犀X2机器人的舞步与光影交织,一场关乎未来的科技交响乐激昂启奏。10月7日,珠西科学城“三大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珠海高新区华金智汇湾创新中心产业园举行。
“三大创新中心”的正式启动是珠西科学城建设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也是推动珠江西岸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前,珠海正朝着“十五五”期间迈进万亿级城市行列的目标加速奔跑,珠西科学城作为珠海科创“主引擎”,以“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珠西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支点,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迎来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发展动能持续迸发的黄金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那么,这座正在崛起的科学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能量?又将如何重塑区域创新格局?
三大引擎轰鸣:
创新矩阵重塑湾区科创版图
精准把控流速将红茶倒入杯中、指尖轻触关闭安防预警、默契配合传递工业样品、操作收银机完成扫码、自助进行衣物叠放……走进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记者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实战秀”正生动上演。这些曾经存在于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已成为珠西科学城覆盖工业、康养、零售、安防和科教等领域的真实场景演示,勾勒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2025年,“具身智能”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个预计在2027年达到1.25万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的启动,恰逢其时地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窗口期。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董事长石小星描绘的“一中心三平台”产业生态体系——应用创新中心、公共体验平台、产业赋能平台、人才与生态平台,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验证的全链条支持。
与此同时,珠西科学城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正构建着芯片领域的“自主经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则催生着智能算力的“超级大脑”。
在珠海高新区港湾5号A组团的1400平方米研发实验平台上,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正以“三期建设”破局芯片产业困局。这里既承载着低空经济、海洋智能、智能制造的场景化探索,又孕育着从开源指令集架构到国产适配的全链条突破。入驻其间的进迭时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孙彦邦表示:“这一中心的启动将在珠海形成一个完整的RISC-V生态系统,推动RISC-V技术在珠海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升珠海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将珠海高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RISC-V产业高地。”
而珠西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则以“格创·壹号”为核心载体,依托“珠西科学城智算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产算力适配中心”,发挥高校科研力量,通过“以市场育生态”思路,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主体,构建从芯片、大模型研发到智能应用的全产业链,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标杆。据珠西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珠海电信运营负责人吴晓天介绍,目前,大湾区国产算力适配中心已集成八大主流国产算力品牌,规模达100P,未来将持续引入更多元化的算力资源,并专项赋能智元机器人等智能科技企业,以强大的算力底座驱动珠西科学城及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大创新中心的同步启动,标志着珠西科学城完成了创新矩阵的关键拼图。这并非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一次精心布局的战略协同——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聚焦“人机协同”新范式,RISC-V生态应用创新中心构建“自主可控”新体系,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开辟“场景赋能”新路径,三者共同构筑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
创新生态密码:
五张好牌打出发展加速度
这片总面积约139平方公里的科学城,正在演绎现代版的“三生万物”。
以珠海高新区为核心区,珠西科学城巧妙打好“五张牌”:港澳合作的“开放牌”、高校资源的“智力牌”、成果转化的“动能牌”、应用场景的“试验牌”、创新生态的“滋养牌”。在这里,无界智慧科技的数据采集技术让康养场景效率显著提升,智元机器人的工业质检方案重新定义智能制造,进迭时空的芯片设计正在打破技术壁垒。正如副市长苏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所言,这是珠海落实省委“1310”部署的关键落子,更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破题之作。
站在“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珠西科学城手握怎样的制胜密码?答案正藏在这“五张牌”的战略布局中。
数字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创新浓度:2024年珠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06%,位居广东第二;5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券”与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形成组合拳,为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每个数据都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创新引擎轰鸣的节拍。
从海岛治理到高端制造,从智慧康养到安防巡检,珠海多元的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正如智元机器人高级副总裁姜青松所言:“应用生态是具身智能产业链发展最核心的环节,珠海高新区给我们的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场景。政府的开放态度,为企业打开了发展的窗口。”
这句话揭示了珠海布局的深层逻辑:不是简单追求技术领先,而是构建滋养创新的生态系统。这种以场景为牵引的发展路径,让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在这里,政府的开放态度成为独特优势,海岛、高端制造、康养等多维场景为企业打开试验窗口;国有资本深度参与,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统筹的“云上智城”以10000P智能算力为底座的“创新基座”,让初创企业也能享用顶尖的算力资源,而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创新种子。
未来产业图景:
从科学城到全球创新策源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珠西科学城的雄心,不止于成为区域创新的领导者,更在于打造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作为全国首个将场景创新写入成果转化政策的城市,珠海正以“场景开放”驱动具身智能产业化,印证“技术-场景-产业”的良性循环。
珠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正探索“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智元机器人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线上的效率提升,更是重新定义人与机器关系的哲学思考。当机器人从工具进化为伙伴,人类社会将迎来怎样的变革?珠西科学城正在书写答案。
在RISC-V生态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进迭时空等企业在这里打造的不仅是技术生态,更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安全基石。在全球芯片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片创新高地承载着打破技术垄断的历史使命。
在人工智能领域,“场景赋能”正在开辟新路径。从启元大模型的多场景落地,到智能算力的普惠共享,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让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当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等行业与AI深度融合,一场产业革命已悄然启幕。
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征程中,随着“三大创新中心”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珠西科学城将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更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区、产业科技融合的“强磁场”,为全省实现“走在前列”目标、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珠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