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夏
稻浪待起,铁臂先扬。秋日的金湾平沙“万亩方”水稻种植基地,不见农人弯腰躬耕的传统景象,却见无人驾驶插秧机循着精准轨迹穿梭田间,翠绿秧苗以“厘米级”精度稳稳嵌入沃土——这不仅是充满科技感的鲜活农耕新景,更标志着珠海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点正式启幕。
一场席卷田野的农业“数智革命”正蓄势勃发,为珠海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动能。
数智赋能:院士领航筑牢智慧农业根基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农业领域亦不例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为农业数智化转型锚定方向。珠海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点的落地,正是对这一顶层设计的精准响应,将顶层设计蓝图转化为广袤沃野田畴间的生动实践。
走进“万亩方”水稻种植基地试点现场的智慧农场展示区,技术创新的力量扑面而来:以AI算法为“大脑”,以无人机巡田为“耳目”,以北斗导航为“神经”校准路径,无人驾驶插秧机能够实现直行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调头对行误差小于2.5厘米的精准作业,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从想象变为现实;不远处,50余亩的鹰杰农业智能育秧工厂内,智能化设备昼夜运转,年产2万亩秧苗的产能,为无人农场筑牢“种苗粮仓”,让智慧种植从源头便底气十足。
突破背后,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的深耕引领。怀揣“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的梦想,他带领团队早在2020年便创建了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成功突破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四大核心技术,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蹚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此次珠海展示的无人插秧技术,更是在原有技术成果基础上的迭代升级——依托AI、无人机、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集成应用,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丝苗型香稻新品种“华航香银针”,预计每亩可减少30%人工成本、增产15%以上,将有力带动我市水稻产业数智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样板”。
破局攻坚:科技驱动激活产业振兴动能
当前,全省正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始终将智慧农业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农业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024年,珠海交出亮眼答卷:全市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个增长”,播种面积增幅全省第一,创12年来新高,不仅为珠海粮食安全筑牢了“压舱石”,更为智慧无人农场试点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科技赋能农业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今年是珠海粮食生产的爬坡攻坚之年,我们充分挖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造‘科技+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顺安表示。一方面,珠海深度对接罗锡文院士团队,聚焦无人农场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推动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快速走出象牙塔、扎根田野间,让先进技术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创新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巡田”制度,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户传授智慧种植技术,让先进技术跨越实验室与田野的鸿沟,“飞”入千村万户,惠及更多农民。
在罗锡文院士看来,智慧农业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制高点。他进一步指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大关键技术创新研发,集中突破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精准化作业、智慧化管理等核心技术,为智慧农业搭建“技术骨架”;二是加强场景建设与应用推广,在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打造一批高标准智慧农(牧、渔)场,让智慧农业从“试点”走向“普及”;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既要设立智慧农业本科专业及硕博学位点,培育高端专业人才,也要加强基层实用型人才培训,为智慧农业发展储备“人才活水”。
立足当下,珠海更将目光投向未来,以“破局跨界”的前瞻布局拓展智慧农业的边界。据了解,珠海不仅将加快推进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点建设,还将深化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将无人农场模式从水稻推广到荔枝等果树产业,应用于斗门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培育数字农业技术能手,形成“技术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培育新农人”的良性循环。
耕耘有时,丰收有时。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正以扎实的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珠海经验”,力争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示范,让智慧之光照亮更多田野,让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在大湾区沃土上加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