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午,珠海高新区兆征纪念学校应急避难所里,志愿者陪伴着躲避风雨的孩子,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还化身“临时老师”辅导作业。
香洲区干部群众对主城区道路进行清障。
市五院平安诞生6名“桦加沙”宝宝。
金湾区应急避难所妥善安置群众2812人。
珠海正方集团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及时清扫情侣路沿线。
珠海消防解救、转移被困群众。
万山区担杆镇加固港口码头防风设施。
金湾区风雨中及时转运病人入院。
斗门区斗门镇八甲村组织党员抢险突击队开展清障工作。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刘辉
图片:本报记者 程霖 赵梓
梁冠贤 张洲 李建束
9月24日凌晨,超强台风“桦加沙”扑向珠海。天空失色、海浪翻涌、树木倒伏、交通中断,道路被海浪吞噬,门窗在狂风撞击下“哐啷”作响,珠海全城进入“五停”状态……然而,在这座被迫“暂停”的城市里,却有一群人选择逆风而行——公安干警、消防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市民……他们是危急中的冲锋者、产房里的守护者、归途中最温暖的摆渡人,他们用行动凝聚成战胜灾害的力量,用坚守与担当,书写着“我们都在”的坚定誓言,为珠海撑起一片安全的屏障。
危急时刻,珠海消防救援人员化身“逆行者”,截至24日17时,共接涉台风警情36起,出动36车180人,成功解救、转移被困群众66人。
为防范海水倒灌影响水质,市供水公司于23日上午9时起,将原对澳供水方式由广昌泵站取水切换为竹银水库-竹仙洞水库自流供应,保障对澳30天以上的原水需求。
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开通孕产妇绿色通道,为特殊时期的新生命搭建起坚实的“避风港”。截至24日7时,相继迎来6名“桦加沙”宝宝的平安诞生。
“桦加沙”侵袭珠海期间,万山区担杆镇测得全省最高风速59.1米/秒,相当于17级阵风。作为距离珠海市区最远的海岛镇,担杆镇应急庇护中心值班人员进入战备状态,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在庇护中心避险的60名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
台风终将过境,但风雨中书写的故事与温度会长存。“骤停”的城市里,因为“我们都在”,所以无所畏惧;也正因为这份执着与担当,让一座城市在极端考验中,依旧有温度、有力量、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