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闪光”的你们,点亮万家灯火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洲区香湾街道朝阳社区工作人员劝高层住户撤离。

  避险群众进入金湾区虹晖小学庇护点。

  台风来临前,为树木安装支撑架。

  万山区桂山镇转移独居老人。

  万山区担杆镇工作人员加固门窗。

  斗门区白蕉镇小托村“老更队”分队队员修剪村道处的大榕树。

  在香洲区群贤小学庇护点,街道工作人员摆放保障物资。

  鱼塘养殖户在合作区临时避险点休息。

  避险工人有序走进香洲区潮联学校庇护点。

  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珠海全市迅速吹响防风防汛“集结号”。全市各级各部门应急救援队伍闻令即动、冲锋在前,用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9月23日17时30分,香洲、金湾、斗门、高新、万山、经开六区应急避难场所已开放,累计完成临险人员转移超6.5万人,各辖区同步做好物资调配与环境保障,全力筑牢台风防御安全防线。

  “志愿红”筑起青春防线

  珠海共青团组织青年志愿者奋战防风一线

  9月23日,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团珠海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1300余名青年志愿者,联动全市各级团组织、青联委员和团属青年组织,投入防汛防风一线。

  9月23日上午,在情侣路临海区域,青年志愿者深入重点小区逐户排查常住情况,耐心劝导居民及时撤离。“我们协助沿街商铺搬运物资,确保货物尽早入库避险。”一位在仁恒滨海小区服务的志愿者表示,尽管任务繁重,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一切付出都值得。

  “这已经是我这几天第四次开展上门入户工作。”金湾区红旗镇大林社区党委委员冯龙飞说。超强台风来临前,团金湾区委组织约200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和沿街商户,开展防御超强台风宣传与隐患排查,确保防御措施落实到“最后一米”。

  团斗门区委联合斗门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青年超400人次投身防汛防风一线。“我们进村入户宣传防台风知识,提醒群众做好防范。”一位斗门青年志愿者表示,虽然与时间赛跑很辛苦,但能为防汛防风贡献力量倍感自豪。

  在高新区,百余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和园区防台风一线。前环社区的志愿者贴心协助商户整理摊位,主动购买水果,耐心劝导商户转移至安全室内。一位商户感动地说:“志愿者们用真情和行动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万山区驻村选调生赵家林、方成凯等青年志愿者连续奋战数十小时,与渔民并肩加固渔船、排查锚链。“确保每一艘船安全归港是我们的责任。”赵家林说。桂山村党总支书记、市青联委员邹兴伦带领青年志愿者逐户走访,协助加固门窗、清理高空杂物;东澳村后备干部杨泳仪奔走在大街小巷,指导商户和村民做好防护。

  南方电网珠海横琴供电局的青年突击队队员分组前往横琴码头、红旗村等沿海片区开展安全检查。一名队员表示:“我们要确保电力设施安全,为防风防汛提供可靠保障。”

  从临海劝离到入户排查,从物资抢运到安全守护,珠海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守护城市平安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

  珠海海岛“防风突击队”与“桦加沙”赛跑

  面对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的严峻考验,万山区党委第一时间发出动员令,启动“双报到”工作机制,310名机关国企党员迅速集结组建“党员先锋队”,加速补齐企业、海岛、码头等重点区域防御力量缺口。各镇党委带动303名海岛网格员就地转化为“防风突击队”,有力保障工地停工、渔船回港、人员转移等关键环节。

  各海岛镇渔船众多,渔船安全是台风防御的重中之重。驻村选调生赵家林、方成凯与村民们齐心协力加固最后一艘渔船,作为“防风突击队”的一员,他们连续奋战数十小时,逐一登船检查船体和锚链固定情况,在岸边协助控制拖船方向。

  “这艘船吨位大,光靠他们几个拉不动,我们来搭把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队伍,将船只推拖至安全区域。经过共同努力,港内船只全部完成安置和加固,码头秩序井然。

  风雨到来前,各镇党员干部与区民宿协会60余家成员单位协同作战,逐一走访了镇上的民宿、酒店,协助排查风险、加固门窗。

  “你们好,台风期间千万不要外出,注意人身安全,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各镇文化旅游办工作人员与民宿老板联合为因超强台风滞留的旅客提供多对一管家服务,从保障好在岛游客的住宿饮食及生活起居,到动态告知航班信息、疏散路线,再到科普防御台风注意事项、责任义务,都能做到事无巨细,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大家注意安全,跟着我从这边撤离!”海岛建筑工地上,各镇城市管理办的党员干部正分组奔赴塔吊操作区、临时工棚等危险点位,检查加固起重设备、临水临电、临边护坡等区域设备,引导在建工地临险人员沿着预设的撤离路线快速转移,用实际行动为建筑工地筑起了生命防线。

  “您好,我是挂点联系贵企业的党建工作指导员。你们的厂房、设备都检查了吗?员工都安置好了吗?需不需要我们派党员志愿者支援?”全市台风警报拉响后,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书记常文波第一时间拨通了挂点服务企业联系人的电话。

  作为全区下派企业的党建工作指导员之一,常文波需要及时向企业传达台风信息和防御要点,动态跟踪企业需求,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有困难找组织”不仅是一句口号。

  与台风赛跑,就是与安全同行。在超强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万山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分秒必争的行动,在风雨来临前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红色防线”。

  街面救助 站内安置

  9月21日起,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做好超强台风期间街面救助与站内安全保障工作。截至9月23日16时,市救助管理站共出动23人次,出动车7辆次,巡查33个流浪露宿地点,其中劝导入站2人、劝导进入庇护点8人、发放救助物资7份。

  9月23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沿着海边景点、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建筑工地、公园绿地、地下通道等流浪露宿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可能聚集的区域进行了多轮巡查,重点巡查了望海楼桥底、茂盛围桥底、 南屏消防主题公园等14个区域。

  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劝导+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向流浪露宿人员宣传台风可能带来的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耐心讲解应急避险知识,引导他们前往市救助管理站或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躲避台风。

  为保障站内人员的避险需求,市救助管理站储备了足量物资,包括方便面、八宝粥、矿泉水等应急食品,感冒药、外伤处理用品等应急药品,以及雨伞、雨衣、雨鞋和被褥等,同时开放站内所有救助区域,确保随时能为前来求助的人员提供安全、温暖的临时避风避雨港湾。

  义工上门送温暖关门窗

  9月23日上午,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义工协会为高新区唐家湾镇鸡山社区、淇澳社区和官塘社区独居及困难长者送温暖。

  协会工作人员提前与社区沟通,准备了米面、饮用水、应急药品等生活物资送往老人家中,并叮嘱老人在台风期间不外出、关好门窗、储备好饮用水。“谢谢你们,不仅送来食物和药品,还帮我用胶带把窗户贴好。”淇澳社区80多岁的独居老人钟婆婆握着义工的手,脸上满是感激。

  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义工协会会长汤云竹说:“近几天,协会将持续关注特殊群体需求,让独居老人在风雨里少一分担忧,多一分安心。”

  斗门区“老更队”样样都在行

  修剪靠近电线的树枝、剪掉较长的大榕树树枝、劝离和转移鱼塘看护房临险人员、落实水闸预排措施……9月23日,斗门区白蕉镇月坑村“老更队”、小托村“老更队”分队分别在村里开展防御超强台风“桦加沙”宣传工作,积极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全力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当日上午,在月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月坑村“老更队”队长廖建荣的带领下,“老更队”队员开展防御超强台风入户宣传工作,修剪靠近电线的树枝,积极督促落实“五停”措施。在茂耕泵站,队员们仔细检查水闸线路,以及开闸、关闸、急停按钮运行状况,切实做好茂耕泵站预排措施,以保护围内近1000亩鱼塘、基本农田免遭台风破坏。

  当日上午,在小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凤香的带领下,小托村“老更队”分队一大早开展防台风宣传工作。鉴于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村道处的大榕树树枝较长,分队队员爬上大树人工修剪,避免台风期间带来的安全隐患。在汉宸水产养殖场,梁凤香和养殖场负责人沟通,劝离和转移鱼塘看护房临险人员。据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在超强台风来临前,养殖的罗氏沼虾已经卖了三分之二,目前看护房人员已经安全转移。

  教室有空调 吃喝不用愁

  9月23日,香洲区公布100余个避难场所。这些避难场所选址覆盖学校、社区居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临时安置选择。

  当日上午11时许,记者在香洲区潮联学校庇护点现场看到,转移现场秩序井然,工人们或手提鼓鼓囊囊的行李袋,或肩扛折叠被褥,以几十人为一批次,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排队登记信息,有序走进校园。不少工人刚安顿好行李,便主动拿起扫帚打扫教室角落的浮尘,有的相互搭把手整理堆放的物资,还有人细心地将被褥在指定区域铺展平整。

  “教室里有空调,环境还挺好的!”“物资挺全,不用愁吃饭喝水了!”在工人的简短交流中,温馨感在庇护点内蔓延。

  来庇护点时,陆女士特意带上给家里孩子准备的刺绣背带,还有一整套缝纫工具箱。她笑着向记者展示手里的背带,背带上的花鸟图案绣得十分别致。这是她花了一个月时间绣出来的,打算趁这次空闲时继续完善。

  为全力应对台风,香洲区梅华街道红山社区提前3天在潮联学校设立台风庇护点,对教室门窗统一张贴“米”字胶,降低台风期间玻璃破损风险,按照规范落实桌椅摆放,确保教室空间利用合理。该庇护点共规划16间教室作为工人休息区域,每间教室均配备空调、饮水机与桶装水。近350名工人转移入住,涉及人员主要来自五洲盛景园工地、人民西路快速化提升工程一标及二标段。

  红山社区党委书记杨嘉浩告诉记者,街道与社区已提前筹备充足的生活物资,涵盖方便面、八宝粥、饼干、面包等,可满足工人在台风期间的饮食需求;备有应急发电措施以应对突发断电,供水与通信也均已落实保障;管理服务上,街道、社区联合工地安排管理人员实行白班与晚班轮班制,每日10-20人值班,确保庇护点秩序稳定。

  记者了解到,该庇护点至少开放至9月24日,预计9月25日超强台风影响解除后,工人可有序撤离返回,以周全筹措为工人筑牢台风期间的“安全港湾”。

  在香洲区另一庇护点群贤小学体育馆内,转移而来的工人们正在此处暂作休憩,地面上整齐摆放着被褥、水桶等个人物品,整体秩序平稳。该庇护点预计安置115人,涉及人员主要来自翠香街道辖区内的香山湖畔项目、供电项目及档案局项目。

  “关于工人在庇护点的生活保障,工地项目方会提供物资支持,翠香街道也配套准备了防疫物资、防蚊水、干粮、面包、方便面、饮用水及被褥等,能满足入住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翠香街道工作人员徐凯山说。

  截至当日中午12时,翠香街道已转移147人。

  启动防风预案 学生留校住宿

  今年8月,初一学生扎西旺姆跟着同学从西藏那曲来到珠海市第四中学念书。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沿海城市,第一次遇到台风。

  9月23日,珠海市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我省。作为承担西藏班办学任务的珠海市第四中学,256名西藏班学生全部留校住宿。为应对极端天气,学校迅速启动防风预案,全力保障学生安全。

  台风来临前的校园,俨然进行着一场有序的协同作战场景。物业人员在玻璃窗上贴满“米”字胶带,食堂仓库里备好了150箱饮用水和3天的食材,其中主食和副食各1000公斤。

  珠海市四中副校长李赟介绍,学校已统筹协调各部门开展防风防汛工作,对校园进行全面巡查,在台风来临前夕关闭门窗,清理排水系统,加固易损设施,防止建筑物破碎伤人。

  游客离场 景区关停

  9月23日、24日,横琴长隆海洋王国、长隆飞船乐园闭园,长隆剧院、长隆卡卡剧场暂停演出。已预订当日受影响公园、马戏门票的游客,可通过原预订渠道免费退改。

  海岛酒店格力东澳大酒店、珠海东澳岛万豪度假酒店、阿丽拉珠海东澳岛、大万山岛静云山庄所有游客均已离店,海岛景区沙滩暂停开放。

  9月23日起,珠海圆明新园、香山湖公园、珠海景山道、珠海博物馆、港珠澳大桥游等景区及公共文化场所临时闭园或暂停开放,具体恢复时间将视天气情况另行通知。建议市民游客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尽量减少外出,共同做好防台风应对工作。

  游艇上岸 清港避风

  9月22日12时,珠海海事局启动防台Ⅰ级响应。到23日,高栏港辖区实现清港避风:码头作业船舶已全部离港,51艘在港备案游艇已全部上岸或进入安全水域避风;国能港务扩建工程、巨涛码头二期工程等在建涉水工程已全部停工,内河船、南下和北上避风船舶被有序引导前往安全水域。

  鉴于台风“桦加沙”的超强属性,珠海海事联动江门海事、海洋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构建跨区域、跨部门防台风协作机制,并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对辖区水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风险提醒,切实织牢安全“防护网”。

  海事部门特别提醒:请所有在港及锚地避风船舶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加固船舶锚泊设备,严禁擅自离港或作业;若遇险情,务必第一时间通过甚高频16频道或拨打海事应急电话12395求助。

  重点水域 交通管制

  广东省珠江西航道事务中心启动航道应急响应机制,自9月17日至22日下午6时,该中心共计引导约700多艘渔船通过联石湾船闸进入前山水道避风。

  珠江西中心辖区航道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西及大西南的“江海门户”。为保障台风期间航道安全万无一失,该中心严格落实恶劣天气禁限航要求,与海事等部门通力协作,对港珠澳大桥桥区航道等重点水域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引导船舶有序撤离至安全锚地。

  场馆避险 秩序井然

  9月23日,记者走进作为应急避难点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看到这里已经有100多名群众进来避险,馆内秩序井然。

  “我是贵州的,在珠海打工。前几年来过这里避险一次。政府出面组织我们到这里,我很放心。”已在馆内安置的群众李女士说。同样是第二次来这里避险的张先生表示:“我不怕,这里肯定安全。这里很安静,秩序也好。”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姚亚楠说:“今天上午接到通知,要求12点之前必须撤离到这里,我们项目来了178人。我们项目部接下来就是配合现场管理和物资发放这些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部副主任刘文涛说:“我们昨天接到通知之后,当晚就对场地进行了清理和布置,今日9时就准备就绪了。”刘文涛预计会有2600名转移群众来学校避险,学校已准备了充足的水和食物,增派了安保、后勤保障和场馆服务人员,全力保障转移群众。

  采写:本报记者 张映竹 许  晖 张伟宁 施展华 温泳珊

  余沁霖 张  帆 郑振华 陈伊琼

  摄影:本报记者 梁冠贤  曾  遥 赵  梓 张  洲

  通讯员 朱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