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机器人通过身体感知环境的新时代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做客珠海大讲堂。

  讲座吸引800余名市民参与。

  ▲▼智能机器人现场演示。

  制图:邱耀升

  9月20日,第二十一届“悦享社科 启智润心”社会科学普及月活动启动。作为本届社科普及月重磅活动之一,珠海大讲堂迎来了一场高端学术盛宴。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DEEP Robotics)创始人兼CEO朱秋国以《具身仿生机器人研究进展与思考》为题,为珠海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度洞察力与技术前瞻性并存的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朱秋国表达了对珠海的喜爱。“这是我第一次来珠海,这是一个干净、舒适的城市,来了以后我都有点不想回去了。珠海跟云深处科技很有缘,我们也期待与珠海本土企业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创新技术在珠海落地应用。”

  珠海大讲堂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珠海市总工会协办,是珠海汇聚高端社科资源,畅通新知普及渠道,激发民众参与活力,打造标杆科普品牌的创新举措。2025年共开展8期,后续还将陆续开讲。

  采写:本报记者 张映竹

  摄影:本报记者 陈佳哲

  何为“具身智能”?

  赋予机器身体感官

  讲座中,朱秋国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切入。他回顾了自牛顿经典物理学、希尔伯特数学计划到图灵机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指出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号主义、联结主义与行为主义三大流派。

  如今,人工智能迎来新的转折点——“具身智能”(Embodied AI)。与ChatGPT这类“离身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必须拥有物理身体,通过感知、控制与环境的实时交互,逐步学习并适应物理世界。朱秋国谈道:“具身智能,是赋予机器真正的身体感官,类似于以教导一个孩童的方式训练智能体。”

  何为“人形机器人”?

  算法与智能相融合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体现形式之一,因其具备通用性、能适应人类环境、可直接使用人类工具等优点,成为各国科研与产业竞争的高地。朱秋国以日本的ASIMO和美国的Atlas为例,回顾了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ASIMO依靠高精度控制与刚性结构实现稳定步态,但巨大的脚掌限制了其室外应用;而Atlas采用液压驱动与全身动力学控制,实现了跑、跳、后空翻甚至复杂地形下的自主穿越,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进入“室外时代”。朱秋国特别指出,2016年Atlas的亮相震撼全球,“当时我们的实验室还在比拼谁的双足机器人跳得更高,但Atlas已经能在野外行走了。”

  朱秋国坦言,人形机器人至今仍未跨越“技术鸿沟”,其核心难点不在于硬件制造,而在于算法与智能的融合。“造一个机器人容易,但让它真正自主、智能地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场互动>>>

  案例解读

  机器人协助解决现实问题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足式机器人研究的团队,浙江大学自2006年便启动了双足机器人研发,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室外行走、首个实现小跑的人形机器人“悟空”。多代“悟空”的成长是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从2010年“大脚板”慢速行走,到2020年已经可以在湿滑路面、梅花桩、台阶等复杂地形中稳健行进。

  2017年,朱秋国创立云深处科技,将实验室技术推向产业应用。公司先后推出“绝影”系列机器狗和全球首款轮腿式机器人“山猫”,后者结合了轮式的高效与腿式的越障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消防、电力、安防等场景。

  现场,朱秋国特别分享了云深处科技在多个行业的落地案例,比如在变电站执行自动化巡检,读取仪表、检测温度、识别设备状态;在浓烟、高危环境中先行探测,减少消防员伤亡;在城市开展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巡逻试点;在可可西里伪装成藏羚羊,近距离监测野生动物等。“我们在机器人的创造中更多地是想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我们的使命。”

  发展瓶颈

  充电一小时 工作两小时

  在互动环节,朱秋国就观众多个问题作出解答。关于能源问题,他指出,目前机器人普遍面临“充电一小时,工作两小时”的瓶颈,且高低温环境对电池性能与安全性提出极高要求。云深处已专门组建电池团队,致力于与产业链合作提升续航与环境适应性。

  关于“具身操作”,他认为“手”的作业能力是比“腿”的运动更具挑战的难题。“让机器人拿工具、穿针引线,甚至理解‘轻拿轻放’,需要融合视觉、触觉与强化学习,目前仍处于早期培育阶段。”

  此外,“场景泛化”与“长期记忆”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他举例说,机器人能否在走过一遍后记住环境中的障碍,是其能否真正实现自主的关键之一。“记忆能力是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人若失去记忆,即便身体健全,也不能算智能。”

  未来展望

  机器人迟早会走进日常生活

  面对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潮与“泡沫化”质疑,朱秋国表示,云深处科技始终聚焦于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而非追逐短期风口。“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成熟到真正进入家庭,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我们愿意保持耐心,机器人迟早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云深处科技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于今年国庆前后发布。“它将具备更自然的运动方式和更强的作业能力,值得期待。”

  具身智能不仅是技术融合的产物,更代表着人类对生命与智能的深层探索。朱秋国说:“希望未来在珠海的大街小巷,能看到云深处科技的机器狗提供贴心服务的身影。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重复、危险、枯燥的工作,让人们拥有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发展演变>>>

  运动与控制算法的三次迭代

  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朱秋国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模型的控制(如ASIMO),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与脚掌设计,环境适应性差;

  第二阶段:虚拟模型控制+力控关节(如早期Atlas),开始引入力传感与柔顺控制,提升动态性能;

  第三阶段: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驱动的新一代方法,通过仿真环境训练神经网络,直接将控制策略迁移至实体机器人,实现超人的运动能力。

  朱秋国强调,“强化学习”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机器人复杂运动能力的突破。“我们在工作中时常毫不犹豫地‘自废武功’,在研究过程中做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拥抱新的技术,才能让机器人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