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声
这场以“新茶饮”为纽带的协作,打破了传统东西部帮扶的“路径依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具生命力的样本。过去,东西部协作常被简化为“资金拨付”“项目落地”,但珠遵两地却瞄准了新茶饮这个“流量入口”——一边是遵义600万亩茶园的生态底色,一边是珠海临海区位的市场优势;一边是千年种茶史的传统技艺,一边是新消费群体的需求迭代。当“山的茶”与“海的帆”在产业链上深度交织,一场从“原料输出”到“价值共创”的变革,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双向赋能”的共生机制。遵义的茶农不再是单纯的“原材料提供者”,而是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贵茶集团将传统碾茶工艺与现代食品工业结合,开发出“抹茶冰淇淋粉”,附加值提升近10倍;春水堂茶业用遵义红碎茶改良的“冷萃茶浓缩液”,既保留茶多酚活性,又适配新茶饮“即饮”需求。珠海的企业则带来“市场雷达”——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反向指导茶园调整种植结构,比如根据年轻人“低糖”“草本风味”的需求,引入迷迭香、柠檬草复合种植,让茶园从“单一产叶”转向“多元产料”。这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闭环,让“小叶子”真正长成了“产业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非对称互补”的思路。但珠遵协作的特别之处在于,两地没有简单“补短板”,而是“扬长板”——遵义发挥生态资源与农业基础优势,专注做优原料品质;珠海发挥市场敏锐度与品牌运营能力,专注做大产业附加值。这种“你擅长种茶,我擅长卖茶;你提升工艺,我开拓市场”的分工,让协作从“输血”变为“造血”,更让两地产业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从“输血”到“造血”,从“协作”到“共生”,珠遵用一杯新茶饮,写下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注脚。这杯茶里,泡的是茶叶的清香,熬的是协作的真味——共富从来不是“我给你”,而是“我们一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