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讯 记者陶斯祎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身体变化,可能是健康警报正在响起。比如一道未妥善处理的划伤、洗澡时触及的无痛肿块,或是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这些表现看似“普通”,却可能预示着隐匿的风险。健康无小事,只有及时觉察、认真对待,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身体。

  划伤后要不要打破伤风针?

  是不是所有划伤都要打破伤风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感染病三科主任刘曦表示,并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到医院,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要接种破伤风针。

  “如果只是切水果时不小心被刀划破一个浅表的小口子,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碘伏消毒,问题不大。但如果是被生锈的铁钉、铁丝等锐器深深扎入,或在受伤过程中接触到泥土、污水等污染物,就必须尽快去医院,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针。”刘曦解释。

  破伤风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性传染病,由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创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中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全身肌肉强直和反复痉挛。早期常见的症状是牙关紧闭、张口困难,随后面部表情肌僵硬,出现典型的“苦笑面容”。随着病情进展,颈部、背部和四肢肌肉痉挛,严重时全身反弓成弓形,即“角弓反张”。如果累及咽肌、膈肌和呼吸肌群,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率极高。

  刘曦表示,破伤风针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受伤后24小时内完成,此时能最大限度产生抗体,阻止毒素发挥作用。超过24小时接种仍有益处,但效果会逐渐减弱。

  此外,破伤风疫苗并非一次接种即可终身免疫,其保护期大约为5至10年。专家建议每10年加强接种一次,如果距离上次接种已超过5年,尤其是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或联合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洗澡或照镜子时发现颈部、腋下或腹股沟处有“包块”,常常会担心是不是得了淋巴瘤。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徐景勃指出,淋巴结肿大并不等于淋巴瘤。很多情况下,肿大的淋巴结是炎症反应所致,比如咽炎、扁桃体炎等,这类肿块常伴有触痛或压痛。但如果淋巴结肿大无痛,且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大,就需要高度警惕。

  徐景勃科普,淋巴瘤早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在洗澡时通过自我触摸很可能发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以及夜间盗汗,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据了解,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线,淋巴细胞能抵御细菌和病毒入侵。而淋巴瘤则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几乎可发生在除头发、牙齿、指甲外的任何部位。它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淋巴瘤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数据显示,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规范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5年生存率也能达到60%至70%。

  徐景勃建议,日常生活中,市民应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同时应远离致癌因素,避免长期接触染发剂、农药等化学物质,装修时选择环保材料。

  颅内动脉瘤是不是瘤?

  颅内动脉瘤听起来像是一种肿瘤,其实并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相关专家表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形态发生改变,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好比血管壁上吹起一个薄壁的气球。动脉硬化、外伤或者感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血管局部薄弱,长期在血压冲击下,血管壁就会被顶出一个鼓包,这就是动脉瘤。

  多数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并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破裂,10%至15%的患者可能直接出现猝死,若发生二次出血,病死率甚至超过一半。因此,若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应当高度警惕并立即就医。医生提醒,颅内动脉瘤最大的风险就在于破裂出血,而破裂与血管内压力大小直接相关。

  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日常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或大喜大悲。同时,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如过山车、蹦极等,减少血压骤升带来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的颅内动脉瘤都需要立即手术。是否干预要结合大小、位置以及血压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3毫米以下的小动脉瘤多数相对安全,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但如果动脉瘤长在较细小的血管上,即便很小,也有破裂风险,需要提前干预。而一旦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即使动脉瘤并不大,也可能要尽早考虑手术治疗。

  专家提醒,颅内动脉瘤虽然更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常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偶然发现。长期高血压、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可能,其中40岁以上人群尤其需要关注,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