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洒落,琴澳连接处的横琴口岸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在“粤澳联合一站式”客货车通道,澳门创业者轻踩油门驶向横琴,不到100秒高效验放,让跨城逐梦之路愈发顺畅。人车往来间,“澳门+横琴”的融合图景,正变得清晰可触。
四年来,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运作顺畅,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特色产业稳步成长,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与澳门衔接。目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资企业超7300户,在横琴居住生活就业的澳门居民超28000人。越来越多澳人澳企选择横琴,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建立,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如今,横琴牢记嘱托,“澳门+横琴”正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持续书写琴澳融合新篇章。
采写:本报记者 王晓君
图片由AI生成
新示范
“小切口”撬动“大融合”
推动规则衔接
四年来,合作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堵点、难点,大胆探索、稳步突破,持续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目前,合作区已梳理形成琴澳规则衔接和改革创新事项清单306项,促进澳人、澳企、澳资在合作区更顺畅发展。同时,编制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公布印发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明晰琴澳一体化路径。
港澳专业人士跨境执业超1600人,签发澳门建筑企业认可书72份;澳门十五类医疗人员可在合作区注册执业;推动琴澳跨境转诊转运、医学影像互认及质量评价、澳资医疗机构纳入澳门补贴、横琴区域医疗中心纳入澳门医保报销。
破解制度壁垒
合作区用好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出台澳门医疗、药学等领域专业人士跨境执业“小切口”法规,修订澳门旅游、建筑工程等领域专业人士跨境执业法规,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反走私综合治理条例、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设立合作区专章……一步步破解制度壁垒,一步步释放改革红利。
自揭牌成立以来,合作区有关部门便基于双城往来需求,向国家部委申请便利横琴居民往返琴澳之间的政策,而横琴居民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政策也于今年1月1日落地,这正是合作区通过“小切口”提升琴澳“双城生活”便利度的体现。
同时,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民生融合、海关监管、税制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充分研究结合内地、澳门乃至国际最先进规则做法,不断破解规则制度衔接壁垒,真正将“两制”之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开发建设提速
在体制机制方面,合作区“四共”新体制运作顺畅,陆续出台40余部内部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合作区开发建设提速见效。今年以来,合作区执委会加强与澳门各部门协调联动,推动澳门特区政府在政策、法律、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合作区投入。今年2月,澳门特区政府设立促进横琴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专责协调支持合作区建设重大事项。该小组已召开两次会议,明确将加大人力投入、加强琴澳联动、推动规则衔接,使横琴建设能更好地契合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实际需要。
能源科技创新
四年来,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合作区扎根生长、崭露头角,并走向大湾区的广阔舞台:真健康公司自主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成功获批国内首创三类医疗器械证,引领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新突破;百诚医药(珠海横琴)有限公司研发的首个“澳门监制”同名同方药——百诚稳心颗粒(无蔗糖)获批上市;跃昉科技聚焦RISC-V架构芯片及全栈解决方案研发,为智慧能源等关键领域注入自主可控的核心算力……
在合作区,能源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作为全国首个粤港澳能源电力科研共享实验室,南方电网横琴数字零碳岛共享实验室免费提供国际一流海上风机并网测试场、世界首个低频输电动模实验平台等丰富资源,致力于携手澳企澳校澳人,创造“横琴研发、湾区智造、澳门出品、全球应用”能源合作新格局。今年6月30日,全国首个基于混频调制技术的紧凑化经济型多端柔性交流配电互联工程在合作区正式投产,其采用实验室最新的粤澳科研合作成果,破解了城市高负荷密集区配网面临的供电走廊紧缺、电网容量提升受限等难题,树立了新型配电系统建设的技术标杆。
新高地
一体化释放乘数效应
推进民生融合
四年来,合作区持续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配套,构建促进澳门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和保障体系,为澳门居民在合作区生活就业、干事创业,进一步走向大湾区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机遇。
越来越多澳门青年走进大湾区各大城市就业、创业、实习,合作区认定160家澳门青创企业,新增澳门青创项目571个,吸引4000名澳门青年申请合作区专项实习计划。
以“澳门新街坊”项目为试点,合作区为粤澳民生融合探索了一条独特的路径。澳门卫生站启用、濠江中学开学、澳门社团进驻、澳门品牌咖啡等“澳式”商铺入驻,这里正以点带面探索衔接澳门标准的社会公共服务,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成为大湾区独有的存在。
塑造产学研生态圈
增量效应同样体现在琴澳产学研生态圈的塑造上。落地发展多年,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依托其与澳门大学一河之隔的独特区位优势,构建“30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使科研人员可在30分钟内快速往返两地,实现“澳门科研”与“横琴转化”的无缝衔接。不止于此,去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正式奠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20家,有效融合了澳门国际化科研优势与横琴产业化优势,为跨境产学研带来更多机遇。
新平台
制度型开放先行探路
开放引擎加速构建
四年来,合作区在开放体系建设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分线管理”平稳实施,“双15%”税收优惠有序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体系稳步构建,跨境资金流动更加便捷,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一个活力涌动的开放新引擎正在大湾区加速形成。
作为深耕横琴发展的金融力量,中国银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分行主动融入琴澳一体化发展进程,从民生服务到实体经济,从金融互通到风险守护,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民生零距离,助力澳门居民融入“新家园”;产业强支撑,为琴澳实体经济注入“强心剂”;互通加速度,搭建琴澳一体化“快车道”;安全守底线,筑牢琴澳金融稳定“防护网”,持续为粤澳融合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产业集聚效应形成
横琴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国际化、高质量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目前,合作区已建成横琴跨境电商(华发)创新产业园、琴澳跨境电商产业园(创新方),吸引映宇宙、快手等头部企业落户,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合作区外贸进出口实现亮眼增长。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合作区进出口总额224.81亿元,同比增长101.5%。其中,出口总额138.01亿元,同比增长104.2%;进口总额86.79亿元,同比增长97.3%,为“走出去”“引进来”架起桥梁。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合作区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绿色能源国际认证平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以项目为牵引,合作区正助力澳门发挥“内联外通”独特作用,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国际人才、国际先进技术和产业项目等优质资源要素汇聚琴澳。
当多项开创性政策落地,空中客车直升机中国区总部、万达商管、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布局横琴,多元产业矩阵不断扩展。近期,合作区与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将围绕机电数字孪生、工业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应用及维护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促多领域务实合作
横琴致力于成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制度、要素、市场的“转换插头”,充分发挥澳门窗口作用和葡语国家“精准联系人”角色。由澳门特区政府与合作区执委会指导成立的中国-葡语(西语)国家经济贸易服务中心,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国与葡语、西语国家的多领域务实合作,助力国内企业“走出去”,吸引国际投资者“走进来”。“澳门+横琴”正逐步成为国内国际企业、要素“走出去”“引进来”的“黄金通道”。
根据规划,合作区将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措施,设立中葡中西经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全力支持中葡经贸中心及其合作伙伴发展。同时,广泛汇聚中国、葡语及西语国家的政府、产业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优势,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等,加快将其打造成为践行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平台的重要示范项目之一。
新起点
新程再启凝聚合力
融合发展新范式
“澳门+横琴”的核心命题,是以制度型开放激发“化学反应”——让澳门国际资源与横琴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将“一国两制”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
四年实践,横琴连接国际、联通内地的优势不断彰显,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逐渐成型,发展前景广阔。踏上新征程,“澳门+横琴”将通过“物理叠加”促成“化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新范式。
开创建设新局面
未来,合作区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坚定落实规划,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把琴澳一体化提升到更高水平。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打造优质生活环境,为澳门同胞在横琴生活、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充分用好中央给予的各项支持政策,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锐意改革、聚力攻坚,开创合作区建设新局面。
今年上半年,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63.13亿元,同比增长5.0%;“四新”产业增加值175.74亿元,同比增长12.1%,占GDP近七成。
截至今年6月,在合作区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23749人,同比增长30.1%;在合作区就业的澳门居民5762人,同比增长14.1%。
截至今年7月底,合作区实有经营主体近6万户,其中澳资企业达7303户,比合作区成立时增长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