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香洲区五洲花城二期广场前人头攒动、鼓乐喧天,第三届香山场城隍诞民俗文化活动在此热烈启幕。当天,凤鸡舞、醒狮、英歌舞等非遗项目轮番上阵,引得附近居民驻足围观,场面热闹非凡。(本报9月15日03版)
□孙维国 新平
一个社区的节日,能唤醒一段历史;一次民俗的盛会,能连接起千百年的文化血脉。城隍诞的鼓乐喧天,凤鸡舞的童趣盎然,英歌舞的刚劲豪迈,不只是热闹的表演,更是文化的延续与情感的凝聚。
传承好民俗文化,不仅是把传统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绽放光彩,融入当下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民俗文化为什么需要“活化”?因为文化一旦脱离了人,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孤岛;只有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中,才有可能真正“活下去”。城隍诞的巡游之所以吸引居民踊跃参与,不但因为节目精彩,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地方记忆、家园情感,让人们在节日氛围中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才是非遗传承的根本。
活化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地气。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老百姓身边的烟火。让凤鸡舞走进校园,英歌舞走进社区,巡游和灯会融入居民的日常节庆,就能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传承,让群众在参与互动中真心热爱。文化传承不能只停留在“看”,更要让人们“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
活化不能一味守旧,还要有创意。传统形式需要现代表达,古老习俗可以搭载新兴媒介。当非遗节目通过短视频走上网络,舞龙醒狮亮相国际赛事,城隍诞的故事被改编成动画进入课堂,这些看似“新潮”的做法,恰恰是让传统文化找到与当代社会共鸣的桥梁。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非遗以更青春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
活化的核心是要有传承人。文化的生命在于人,传承的根基在于心。每一个舞者、每一位手艺人,都是非遗的“火炬手”。保护非遗,既要给他们舞台,更要给他们保障;既要鼓励他们坚守传统,也要支持他们创新突破。只有让民俗文化后继有人,民俗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然,民俗文化的活化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沦为表演。把非遗活动办成社区凝聚力的源泉,把文化传承做成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才是民俗文化活化传承的意义所在。今天的民俗节庆,既是一次欢乐的聚会,也是一堂鲜活的文化“体验课”。让民俗文化“活”在当下、润泽心田,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民族的根脉,点亮精神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