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为绿色“活化石”撑起金融保护伞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刚

  这一由珠海自然资源部门牵头、保险公司承保的新型保护机制,首次以商业保险方式为古树名木提供风险兜底,标志着生态资源保护迈出“金融化”探索的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古树保护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行政手段,存在资金保障单一、风险应对能力弱等痛点。珠海此次引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保险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风险进行分散转移,无疑为古树保护打开了新思路。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创新实践具有三重示范意义。其一,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金融工具的有机融合。保险机制通过精准测算风险、合理设定费率,将古树救护从“事后被动救济”转为“事前主动防控”,提升了保护效率。其二,该模式推动了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购买服务调动市场力量,保险公司专业团队可参与风险评估和救护流程优化,社会公众则通过保费分担体现保护责任。其三,它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了样本。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虽难以直接定价,却可通过保险实现风险量化,为后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路径。

  此外,珠海计划将保险机制延伸至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这一思路值得肯定。许多古树与历史人文景观本就共生共存,实施整体性保护更能体现系统思维。例如古树乡村建设,既需保护单体树木,也要维护其生长的乡土语境,避免“保树失境”的碎片化保护。

  当然,古树名木保险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如何科学核定树龄价值、界定救护标准、防范道德风险等都需要精细设计。此外,保险资金能否覆盖极端灾害下的巨额赔付,还需长期验证。建议后续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再保险、设立保护基金等方式强化风险抵御能力。

  从根本上说,保险只是一种风险转移工具,而非保护终点。真正要让古树“老有所依”,只有将金融手段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才能让千年古树继续荫庇后世。

  当金融工具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碰撞,那些沉默的“绿色活化石”终将获得更有力的守护,而我们的生态保护体系,也将在这种创新探索中走向成熟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