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别让银发旅游族“望码兴叹”
日期:09-08
□王小梅
景区售票处前的空地上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购票二维码展板,喇叭里循环提示游客线上购票,一名老年人因没有提前线上购票只能无奈离开……(《法治日报》9月6日04版)
如今许多热门景区仅实行或主要实行在线预约售票,旅游旺季时门票早早线上售罄。但年轻人轻点手机即可完成的购票操作,对不少老年人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有的老人扫码后面对密密麻麻的小字和层层叠叠的选项不知所措;有的因老花眼看不清屏幕,在景区入口处手忙脚乱;还有的使用老年机,连扫码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
表面看这是技术更迭带来的阵痛,深层却是公共服务普惠性的短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惠静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景区的做法实质上是将技术门槛转嫁给老年人,违背了“技术服务于人”的本质。当景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而全面转向线上时,却忽略了社会老龄化进程中最需要关怀的群体。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老年人等在旅游活动中应享受便利和优惠。今年5月,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9部门联合发文,提出要提升旅游服务设施适老化水平。
政策善意为何卡在“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政策缺少具体实施细则和刚性约束,另一方面部分景区对老年游客需求存在认知偏差,默认所有游客都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
推动银发旅游无障碍“畅游”,需要多些换位思考。景区的管理者当明白,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明天的自己;社会应理解,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是造福所有人而非部分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量化细则,将适老化服务从倡导性要求转化为强制性规范。景区则需进行线上系统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简洁界面、增大字体、简化流程,同时保留足够人工窗口和线下购票渠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期待各地能拿出诚意,通过“政策兜底、景区落实、社会协同”,既能让我们父母辈共享旅游乐趣,也能让数字化服务真正实现“效率与温度并存”。别让曾经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老年人,在新时代面前感到失落与无助。别忘了,一个文明社会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追赶时代脚步稍显迟缓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