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宁
1941年2月5日,日本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乘坐的飞机在斗门黄杨山坠毁,他连同其幕僚与机组成员共10人当场毙命。
大角岑生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毙命的日本最高级别将领。他的死,对日本侵略计划造成了沉重打击,预示着侵略者必亡的历史规律。
84年过去了,黄杨山依然苍翠,历史的记忆也从未褪色。
近日,本报记者与致力于搜集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的刘昌言调研团队来到斗门黄杨山,探寻坠机现场,还原大角岑生毙命真相。
狂热的战争贩子
大角岑生,1876年5月1日生于日本爱知县,先后毕业于日本海军兵学校与海军大学校。他先后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是日本海军中极具影响力的“舰队派”代表人物。
1931至1936年间,大角岑生曾三次出任日本海军大臣。他不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策划者,更是日本“南进”政策的主要推手,是日本军国主义集团中主张侵略中国与东南亚的狂热分子之一。
在他身上,承载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最疯狂的扩张美梦。这一点从其坠机前一个月在华密集的行程中就能看出来——1941年1月16日,大角带副官松田英夫从东京出发,先后抵达青岛、北京、张家口、天津、南京、汉口、上海、广州,还视察卢沟桥、光华门等侵华战场。纵观其身亡前的行程,图谋扩大战争的野心昭然若揭。
坠机暴毙黄杨山
1941年2月5日中午,广州天河机场,大角岑生率幕僚搭乘日本海军的大型运输机“微风号”,出发飞往海南岛。
飞机上随行人员包括海军少将须贺彦次郎、海军中佐角田隆雄、海军中佐白滨荣一、副官海军大尉松田英夫、主计中佐立见忠五郎,以及4名机组人员。
天道迢迢,注定要让这个不可一世的倭酋受到惩罚。当时的珠江口西岸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飞机迷航后闯入了广东省中山县第八区(现珠海斗门)黄杨山附近。
“轰隆”一声巨响,飞机砸在黄杨山半山腰的一处山谷中,随即燃起大火,黑烟冲天而起,大角一行10人当场毙命。
如今年逾七旬的大赤坎村村民赵买拱,转述当年目击村民的说法,“那天上午天气有些阴沉,突然听到天上有飞机的轰鸣声,声音比平时的日军飞机更响。没过多久,就看到一架飞机冒着黑烟,摇摇晃晃地从天上掉下来。”
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梁少华曾多次登上黄杨山现场查看当年坠机痕迹,并多方寻访目击者。他说,当年目击这一幕的大赤坎村村民,一致认为准确地点是黄杨山脉的白鸡山牛轭岭。当时村民第一时间赶到出事现场,坠机地点此后也被村民习惯称为“飞机痕”。
记者使用无人机抵近拍摄,当年的“飞机痕”如今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但“凹”字型的深坑依旧能辨认,可见冲击力之大。
坠机真相还原
坠机后,日军迅速派兵进入斗门大赤坎村,搜寻尸骸遗物。赵买拱说,其间日军进村挨家挨户搜寻,并以“发现中国军人军装”为由放火烧毁了数间民宅。
美国《时代》杂志在1941年第7期刊登了大角岑生的相关消息:“上周,在广东省的山腰上,一架日本海军飞机坠毁,导致魁梧的64岁海军大将男爵,日本的首席战争顾问大角岑生遇难。”
关于其坠机身亡的原因,当时有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下属的媒体称,大角岑生座机是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击落的。
而《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一书则收入了当时《四邑民国日报》2月6日的报道,“日本男爵海军大将大角岑生等,在今天上午六时许,乘坐海军巨型飞机经中山县斗门大赤坎黄杨山时,因触山机毁人亡,尸体和文件等,现正在清点中。”据考证,这是最早报道大角岑生坠机的中国媒体。
刘昌言研究团队多方比对史料,认为《四邑民国日报》的报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飞机故障与恶劣天气原因或是坠机主因。
穿越84年的警示
刘昌言表示,对于此事件,国统区的报刊均将其作为重大战功来宣传也确实言过其实,但另一方面,在当时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军民的抗日斗志。
刘昌言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寻找真相,不仅远赴日本搜集史料,还多次前往坠机地点实地考察,采访知情人。
如今,当我们站在黄杨山下,透过无人机的镜头俯瞰那片被称为“飞机痕”的山地,似乎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
“我们挖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说话,教育青少年珍爱和平。”刘昌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