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平台经济从“内卷”走向“创新”,绝非单一企业的责任,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与资本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良性生态。
政府层面,优化治理框架。政府的监管之手应当做到“划定底线”与“预留空间”的平衡。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叫停“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恶性竞争行为,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术、新业态,应保持开放和包容,探索“沙盒监管”等创新治理模式,避免因监管过严而扼杀创新萌芽。其次,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向“真创新”。例如,对平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费用,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盗版、抄袭等侵权行为,让创新者的成果得到应有回报,让投机取巧者付出沉重代价。
企业层面,改变经营理念。头部平台应主动从“流量收割者”转变为“生态服务者”,拆除壁垒,走向开放。通过开放数据接口、提供数字化SaaS工具、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全方位赋能生态内的中小商家,帮助它们成长,最终实现水涨船高的共赢。同时,将“科技向善”的理念内化为企业文化和核心业务逻辑,在算法设计、数据使用、员工关怀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伦理与社会影响,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努力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
社会与资本层面,培育耐心资本与创新文化。资本是市场最敏锐的风向标。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教育,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将目光从短期见效的商业模式复制项目上移开,更多地投向需要长期“坐冷板凳”的硬科技创新和深度赋能实体的项目中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这趟转型之旅,挑战着企业家的格局,也呼唤着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