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甄贤学校:南屏抗日救亡红色堡垒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甄贤学校旧址前的青年容闳雕像。 本报记者 赵梓 摄

  □本报记者 施展华

  夏日午后,香洲区南屏镇东大街一巷的甄贤学校旧址在暖阳下静静矗立,青砖灰瓦在阳光的轻抚下透出古朴光泽。校门门楣高悬的匾额上,“甄贤学校”四字笔力遒劲,匾额边缘被岁月雕琢的痕迹默默诉说着往昔故事。

  这座看似不起眼的院落,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侨校、广东省最早的民间学校之一,更是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的摇篮。这里曾是南屏抗日先锋队的诞生地和活动据点,一批批热血青年从这里出发,投身抗日浪潮,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南屏抗日救亡运动的壮丽篇章。

  子弟学校开阔民众视野

  步入甄贤学校旧址大门可见,老墙灰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整座院落静穆如初,仿佛仍散发着翻书声与呐喊声交织的余音。右前面为礼堂,右后面为教室,左面为图书室和教务室,左右两面相隔一条长巷。

  1871年,近代中国首名留学生、南屏人容闳出任清政府“出洋肄业局”五品委员。回乡期间,他带头捐银五百两,创办“甄贤社学”,后改名甄贤学校,学生以容姓子弟为主,兼收外姓子弟。留美幼童出身的容星桥任首任校长,容闳为名誉校长。

  容闳博物馆馆长杨毅回顾说,甄贤社学的创办使南屏子弟得以聚集于此读书,开阔视野;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进步青年的引导下,不少人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身体力行支援抗战,甚至献出生命。

  抗日宣传打下群众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加剧了中国人民的反抗。身为教师的郑汝森义愤填膺,带领志仁小学、造贝小学师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运动。

  1937年,郑汝森加入抗日群众组织教师联合会,利用教学的机会在造贝小学、南屏小学成立了抗日宣传队,还组织了全乡性的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并出任队长。

  除了在校师生外,郑汝森还吸收社会上的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参加抗日运动,教唱革命歌曲,导演《放下你的鞭子》《怒吼》等抗日剧目,辗转翠微、前山、湾仔、三乡、坦洲等地宣传演出,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愤慨,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与爱国之心。经过他的努力,南屏青年抗日救亡后援队不断壮大。后来,根据形势发展和武装自卫需要,后援队改组成抗日社训队,并成立了救护队。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发动群众抗日的事业。”郑汝森的同族后人郑少仁告诉记者,当时郑汝森带领宣传队从甄贤学校出发,演剧目、画漫画、喊口号,把道理讲到老百姓心里去。“他把周围人都串联起来了,人尽其才,各显所能——会唱戏的演剧目,会画画的画漫画,会演讲的演说游行,这也为后续武装斗争打下群众思想基础。”

  郑少仁感慨道,正是郑汝森把群众心里的火种点燃,才带出一代又一代抗日英雄和共产党员——有人血洒战场,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珠海法院、检察院等优秀干部。“没有他先把道理讲透、把人心聚齐,就没有后来南屏浩浩荡荡的参军队伍。”

  党史教育再现先贤初心

  近日,位于南屏抗日救亡宣传队旧址的珠海市中共党史党性教育基地(第四批)落成,现场展出180余张历史图片,系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南屏地区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的奋斗足迹。

  作为该展览的布展人,杨毅认为,甄贤学校用平权教育开启民智,让这方水土上的人开阔了视野,才能做到每逢国难挺身而出,走在时代前列,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奉献才智。

  午后阳光依旧炙亮,甄贤学校的灰瓦檐口投下细长阴影,把门楣上“甄贤学校”四个字衬得沉稳而醒目。烽火岁月定格在墙,烟火日常铺陈于巷,来往行人途径于此,总会驻足片刻——甄贤学校始终以静默的姿态,在每一道目光停留的瞬间传递出历史的铭记,守护南屏抗日救亡红色堡垒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