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叁】
向城市
——珠海的精度
从“特区速度”到“特区品质”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时指出,“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这些年,粤港澳三地合作逐步深入,“深港通”等措施落地实施,大湾区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大湾区不断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前行。
服务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海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独特,在全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更大的贡献。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港珠澳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大动脉”。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港车北上”数量超1.5万辆次,均创新纪录。数据背后,勾勒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生动图景。
今年7月25日,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在珠海高新区正式揭牌,首批8个港澳优质项目获颁“入园钥匙”,标志着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又落下关键一子,为港澳青年搭建起“联合引育-港澳孵化-珠海制造-港澳上市”的全生命周期创业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全国首台晶圆级“等离子多驱解离刻蚀设备”引人瞩目,到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等行业翘楚相继落户,再到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诞生……珠海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抢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密集出台,总规模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和3亿元的“模型券”,为创新注入澎湃动力。
《珠海市推进“云上智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经济特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云上智城”筑牢制度基石,让创新要素在规范中自由流动。
2024年,珠海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达122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4亿元,同比增长20.4%,数字背后正是产业生态的繁茂生长。
擦亮城市生态名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珠海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
目前,珠海已建成2条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8条美丽河湖市级优秀案例,以美丽河湖擦亮“美丽中国”珠海实践新名片。累计建成碧道268.5公里,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碧道。
珠海以“绣花功夫”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更成为全国城市中的“优等生”。
珠海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建设“无废城市”,在产业园区、工业制造等领域开展降碳试点示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篇章肆】
向乡村
——珠海的温度
承载特区的“诗与远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指出广东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总书记在视察中给出“药方”: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处处涌动着破局求新、奋勇争先的发展热潮。珠海以经济特区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
新型城镇化按下“加速键”
美丽圩镇拔节生长,城镇管理绣起“细针密线”,城乡融合纵深推进成为各具特色的风景线。
3年间,珠海遴选3批共11个镇冲刺省级典型镇,典型镇建设培育实现100%覆盖,培育比例居全省第一;南屏、桂山、平沙、红旗4镇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运营案例集,入选比例同样领跑。
从社区微更新到城市空间构建,珠海围绕社区儿童游憩需求,借助社区空闲地、边角地等现有空间条件,设置攀爬网等儿童友好设施,零星用地变身满载居民幸福感的休闲娱乐生态场所——这正是珠海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推进城镇建设品质提升的创新举措。
2019年以来,珠海已建成林荫道184.53公里、健康步道148.14公里,拓展了儿童亲山近海融绿的路线空间。
镇域提质的珠海路径,既重“面子”,更重“里子”。目前,全市14个镇累计整治“六乱”7万余宗,各种乱象发生率大幅下降;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100%覆盖;2436座新5G基站拔地而起,总量超过1.5万座,珠海5G基站占人口比率一举拿下全省第一。
城乡融合向纵深推进
聚焦教育攻坚行动与健康珠海行动,2024年,珠海新增公办学位3.09万个,西部新增医疗机构44家,遵医五院挂牌成为西部首家三甲医院;跨境养老“和园·颐养”新模式让港澳长者在珠海安心养老;珠海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双双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和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交通互联,让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黄茅海跨海通道、金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等一批跨区域重大项目相继通车,东西向通达效率明显提高。
宜居宜业打造“共富村落”
为聚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走廊”,珠海出台全国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建筑业企业助力农房风貌提升方案》《农房风貌提升施工材料集中采购工作方案》等;出台全省首部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健全“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机制,管控新报建、改造农房超1100栋。
整村运营打造“共富村落”,创新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新机制,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发力点之一。
2024年,莲洲镇石龙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中心,为农房托管运营积累了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今年5月21日,莲洲镇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成立,莲江村、石龙村、上栏村、下栏村、文锋村、东湾村、光明村等7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探索闲置农房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百千万工程”的故事仍在续写,珠海的高质量发展将不再受限于传统空间和产业边界,而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十五载风云激荡,珠海始终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青春之城正以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为指引,聚力擘画发展新图景——向碧霄而翔,筑梦空天产业;向蔚蓝而进,激活海洋经济;向未来而筑,雕琢智慧新城;向沃野而兴,绘就共富画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珠海必将以“弄潮儿”的胆识与“奋楫者”的担当,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珠海智慧、珠海力量。
专题策划:陈惠贤 龙丽娟 于仁智
文字整理:李梅容
图片摄影:李建束 钟凡 吴长赋 程霖 张洲
视频制作:董帅奇 应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