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华
在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刚下线的激光测风雷达闪着银灰色光泽,光恒科技董事长赵德平在生产线旁和一线员工深入探讨着技术细节。如今,光恒科技研发生产的激光测风雷达已实现95%以上的国产化率,填补了国内空白,让珠海制造的DNA刻进每台机器的部件。(本报8月18日01版)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版图上,珠海正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新传奇。当赵德平和他的光恒科技在这片热土上实现激光测风雷达95%国产化的壮举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故事,更是一座城市与创新者相互成就的生动范本。
珠海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培育的良好创新生态,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静水深流”的创新环境。正如赵德平所言,这里能让人“沉下心来做实事”。这种特质恰恰击中了硬科技创业的命门——需要长期投入、耐得住寂寞的研发过程。珠海用自己独特的城市气质,筛选出了一批真正有志于技术突破的“长期主义者”。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投放,彰显了珠海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独到智慧。香洲区为光恒科技“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从超净间到天使基金,展现的不是简单的资金堆砌,而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更可贵的是,珠海率先在大湾区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将政府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的“试验场”。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创新动能。
人才磁吸效应是珠海最宝贵的隐形资产。二十年间,这座城市培养并留住了像赵德平这样从中山大学走出的创新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珠海形成了“人才-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优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又吸引更多人才。这种循环正在让珠海从“人才输出地”转变为“人才蓄水池”。
站在大湾区建设的视角看,珠海的创新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它证明了一个城市不需要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应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珠海选择做“精品店”而非“大卖场”,反而在硬科技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这种发展路径对二三线城市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光恒科技130余项专利的背后,是珠海这座城市对创新的执着。当赵德平说“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好一点”时,道出的正是珠海的发展哲学。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每一个“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都在重塑中国制造的DNA。珠海用实践证明:创新不需要喧嚣的口号,而需要静水深流的坚持。这里不仅是科研创业的优选之城,更是实干家实现梦想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