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展华
实习生 张妍婧
在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刚下线的激光测风雷达闪着银灰色光泽,光恒科技董事长赵德平在生产线旁和一线员工深入探讨着技术细节。如今,光恒科技研发生产的激光测风雷达已实现95%以上的国产化率,填补了国内空白,让珠海制造的DNA刻进每台机器的部件。
从零起步,攻克激光雷达“卡脖子”难题
2003年,赵德平考上中山大学物理学专业,来到珠海校区求学,大学毕业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后,他又回到珠海,从事国外激光测控部件代理业务。“广州虽然机会很多,但我更喜欢珠海相对安静、能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2017年,他离开原来的公司,自立门户创立光恒科技,深耕激光测风雷达这一垂直赛道,“创业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做点对自己专业有挑战、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选择这一领域投身创业,赵德平也有自己独到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光电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国内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空白,购买国外产品价格昂贵且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口替代机会。
在光恒科技诞生之前,国内市场激光测风雷达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国内企业面临激光测风手段探测精度受限、核心器件及模块国产化程度低、成本高、普及率低等诸多痛点,光恒科技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元器件开始攻关,这反而为企业的成长奠定了深厚根基,让研发团队熟悉整条产业链的运作。
激光测风雷达是风电行业中测量风速风向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激光对气溶胶散射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信息,实现对径向风矢量的测量。赵德平介绍:“激光测风雷达为提高风场风功率预测的精度以及风机正前方风向风速测量的准度提供了依据,可有效解决行业中最核心的痛点,提升风机的发电效率。”
赵德平回忆道,创业初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他们一度面临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难题,“但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通过不断地试验和改进,终于攻克了技术瓶颈,做出了第一台激光测风雷达,较早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
幸运的是,在他创业之初恰逢珠海大力扶持硬科技的政策机遇,香洲区为其“量身定制”政策,赵德平说:“政策支持包括超净间、场地、天使基金等方面,几乎是把我们企业一步步‘孵化’出来。当时香洲区还率先成立光电产业基金,用‘以投代引’的方式迅速聚集了上下游企业。”
扎根珠海,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的自主技术创新,光恒科技形成自研自产垂直整合的核心优势,实现从基础的无源光器件到核心模块,再到整机设备的自研自产。近年来,公司取得多项体系认证,并参与《风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式激光雷达在风速测量中的使用》国家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协同发展;公司团队累计获专利授权1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
走过八个年头的光恒科技已跃升为行业领跑者之一,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赵德平认为,企业最大的发展诀窍恰恰是“坚韧”,“每个阶段都会有一堆问题,研发卡壳、客户催货……我们都经历过,核心思路是每解决一个痛点,就往前拱一步,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好一点。技术、市场、政策,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坎,只能硬啃。”
去年6月,香洲区率先在大湾区体系化全域化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光恒科技正好需要寻找一块空旷的测试场地进行产品测试,需求提交后,政府部门将三溪科创城光电产业园内一栋楼宇的屋顶作为测试平台,免费供光恒科技使用。“正是有了应用场景的开放测试,企业可以更好地落地新技术,并让客户直观了解到产品的实际效果。”赵德平坦言。
“珠海是科研创业的优选之城。光恒科技的成长和珠海的产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扎根珠海二十余年,赵德平见证着珠海对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珠海光电产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良好的产业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合作机会,也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到珠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