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珠海高新区18个社区的婚宴、家宴现场,18500人次的集体聚餐背后,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隐形守护”正在上演……自珠海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成立以来,通过构建“备案+指导”新模式、打造全链条培训体系、激活社会共治效能三大创新举措,实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零事故”,让传统民俗的烟火气中飘出更安心的味道。(本报8月14日04版)
□徐刚
珠海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这次交出的不仅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是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智慧的一次完美交融,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高新样本”。
乡宴酒席,原为凝聚情谊的纽带,却因场地简陋、操作粗放、责任分散而暗藏风险。其牵涉面之广,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以往“事后灭火”的被动模式,在复杂多变的集体聚餐前,终显捉襟见肘。珠海高新区精准洞察风险关键所在,以“备案+指导”为前端抓手,主动介入,变“坐等险情”为“主动排险”。这不仅是监管策略的调整,更是治理哲学的深刻嬗变。从“管”字当头到“治”在未然,风险预防关口的实质性前移,凸显了基层治理的韧性与智慧。
如果说“备案+指导”是安全体系的基础框架,“全链条培训”则为流动的乡宴注入稳固的“安全基因”。从厨师到帮工,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成为风险防控的关键节点。珠海高新区通过系统培训,使操作者个体成为食品安全意识与技能的自觉承载者。当老厨师们学习规范操作,当帮工们了解生熟分开的重要,安全便不再仅是冰冷规章,而融入了人的自觉行动。
尤为可贵的是,珠海高新区没有将监管责任封闭于政府高墙之内,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撬动社会共治潜能。其“社会共治”理念,巧妙将村居协管员、乡贤、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纳入治理网格,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守护合力。当乡邻互助的朴素情感被引导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集体自觉,政府监管便获得了深厚的社会根基与民意的强大支撑。
珠海高新区的实践证明,传统民俗与现代治理完全可以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制度创新、专业赋能和协同共治,既守护了民俗文化的烟火气,又筑牢了食品安全的防火墙。这种治理智慧启示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要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要秉持创新的勇气,让民生温度始终贯穿治理全程。
当18500人次的集体聚餐实现“零事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监管数据的突破,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跃升,是民生福祉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统一。期待更多地区借鉴此经验,让每一场乡宴都成为安心与欢笑的盛宴,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扎根于基层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