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让青春之根深扎湾区沃土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吴霞

  珠海以《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从创业补贴到住房保障,从职业资格互认到法律咨询,将抽象的政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机遇。香港学生刘瀚博的感慨——“看到梦想落地的可能性”——恰是政策效能的最佳注脚。

  当港澳青年发现“启动资金可申请”“创业导师能对接”,制度红利便从纸面跃入现实。对比其他湾区,旧金山湾区靠技术生态吸才,东京湾区以产业集群聚人,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用“政策筑基”,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青年发展的“政策红利”。

  从太空中心触摸“天宫”模型,到祠堂聆听珠澳供水故事;从现代农业园探秘智能瓷砖工艺,到音乐交流会以旋律消弭文化隔阂——珠海为港澳青年搭建的不仅是实习岗位,更是价值认同的舞台。在斗门现代农业园,港澳青年发现“匠心工艺也能承载创新基因”;在北山音乐会上,三地青年用歌声编织文化纽带。这种“跨界融合”的实践,印证了大湾区发展的底层逻辑:产业创新需文化认同托底,科技突破依赖人文温度滋养。

  当澳门青年在供水展览馆聆听珠澳共济故事,当香港学子惊叹佛山陶瓷的千年传承,他们完成的是一次身份认知的重构。这种重构远比政策宣讲更具穿透力——它让“国家发展”从教科书上的概念转化为身边的鲜活案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试点、横琴“澳门新街坊”提供跨境医保,这些举措如同细密的针脚,将“国家叙事”缝入日常生活。青年需要的不仅是岗位,更是一个能安放理想、对话世界的空间。珠海的实践,正是通过“小切口”展现“大叙事”,用个体故事编织国家认同的经纬。

  吸引青年只是起点,留住青年才是关键。如何避免“拍照打卡”式参与,如何让政策穿透“最后一公里”?珠海的尝试提供方向:既要打造“硬支撑”,如建设垂直领域孵化平台,也要培育“软环境”,如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当更多港澳青年带着“湾区视角”审视自身发展,当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便是对“一国两制”最生动的诠释。

  站在“一国两制”实践的新坐标上,珠海的这场青春实践,恰似在大湾区土壤里播撒种子。青年在哪里扎根,未来就在哪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