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粤创未来”2025港澳青年珠海暑期实习活动收官。在为期5至8周的时间中,来自香港、澳门的71名青年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探索、文化深度参访、跨界交流互动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感受珠海城市活力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脉搏。实习期间,超过60%的港澳学生表达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意向。(本报8月13日03版)
□郭道荣
港澳青年珠海暑期实习活动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融合的深层命题。71名港澳青年通过5至8周于珠海“生活及工作”的沉浸式体验,超60%表达留在大湾区发展的意向,印证“机会与空间”对三地青年融合的关键作用。从企业实习到乡村探访,从创业孵化到文化互动,珠海以政策筑基(如2024年珠海推出《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平台赋能的模式,为港澳青年搭建了认知湾区、融入湾区的窗口。香港学生刘瀚博感慨“看到梦想落地的可能性”,正是这种系统性支持的正面反馈。
然而,港澳青年融入湾区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一方面,短期实习的“体验式”参与虽能激发兴趣,但要转化为长期发展仍需持续政策衔接;另一方面,三地青年间的互动在“物理空间融合”与“心理认同融合”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文化参访、音乐交流等活动能带来情感共鸣,但如何将这种“活动式连接”延伸为常态化、社群化的交往网络,是下一步必须破解的命题。比如,香港青年对珠海航天产业的兴趣,要真正落地为职业选择,就依赖于产业链和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
为此,可考虑构建“机会-空间-生态”支持链。要让融合更持久、更深入,不妨从几方面发力:
首先,延长实习周期,打造“职业锚点”。将短期实习升级为一年制职业见习计划,联合湾区龙头企业提供跨部门轮岗机会,并配套住房补贴、社保衔接等制度支持。借鉴深圳“港澳青年驿站”的经验,珠海可以建立覆盖“实习-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服务,依托职业导师库、岗位数据库,为港澳青年绘制清晰的成长蓝图。
其次,构建城际青年协作网络。依托“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推动成立“珠港澳青年创客联盟”,整合三地产业链优势,譬如香港的设计创意、澳门的文化旅游、珠海的制造技术,形成互补协作模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跨城团队合作创业,譬如香港团队负责产品设计,澳门团队主打运营,珠海团队做好技术落地,实现资源跨界聚合。
再次,以“微空间”激活日常融合。在横琴、高新区等港澳青年聚集区,打造“15分钟融合生活圈”。珠海可整合餐饮、文创、社交与创业平台,为港澳青年创业就业、交流融合提供“乐创、乐业、乐学、乐游、乐居”全方位服务。譬如,定期举办“湾区青年沙龙”,让融合不再停留于偶遇式对话,而是进入可持续的社群互动中。
此外,注重大数据赋能情感认同。融合不仅是空间的接近,更是心理距离的拉近。建立“湾区青年发展指数”,定期追踪三地青年就业、生活、文化偏好与痛点,用数据反哺政策优化。
城市搭台,青年登场。在珠海,港澳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是一场制度创新的实验。当珠海太空中心的航天模型点燃他们的科技梦想,当北山大院回荡起三地青年合唱的歌声,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交流的温度,更是融合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