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山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夏日新程·职为你来”香山人才夜市活动在玖洲道购物公园热闹开市。这场集招聘、创业展示、技能咨询于一体的夜间就业服务活动,以创新形式搭建起用工企业与求职者的高效对接平台。活动共吸引近千名求职者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82人。(本报8月12日04版)
□刘少华
当“人才”与“夜市”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就业机会的火花,更是城市服务理念的悄然嬗变。
夜市招聘的创新形式,本质是对传统就业服务模式的突破。在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横亘着时间、空间和信息差的三重壁垒。传统招聘会常与工作时间冲突,而人才夜市巧妙利用晚间休闲时段,将求职场景嵌入购物公园的市井烟火中。求职者可以像逛街一样轻松浏览岗位,企业也能在轻松氛围中更直观地展示文化。这种“场景革命”不仅打破了时间限制,还通过环境营造降低了求职的心理门槛,让就业服务从“刻板严肃”走向“亲切可感”。
“人才夜市”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咬合。人社部门近年力推“家门口”就业服务,鼓励基层单位积极探索,让居民“少跑腿”、好办事。同时,城市夜间经济活力蓬勃,从购物、餐饮到文化娱乐,服务链条不断丰富。“人才夜市”巧妙结合这两股时代脉动,把就业服务嵌入人潮涌动的夜间休闲空间,使公共资源在时空上得以高效延展与优化配置。
公共服务水平高低,归根结底需以民众的切身体验和实际获得为标尺。街道办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将常规就业服务主动延伸至夜晚与商业街区,此举虽“微”,却如春雨润物。它象征着服务重心从“便于管理”向“优化体验”的下移。当政府机构甘愿调整自身传统节奏与地点,去主动契合民众生活的自然律动,这便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下最动人的服务姿态。公共服务的温度,恰在于这些设身处地、不辞微末的用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香山人才夜市的意义已超越单场招聘活动本身。它如同小商品夜市撬动文旅经济般,正在构建一个以就业服务为核心的夜间经济新生态。当政府服务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场景,当“稳就业”与“促消费”形成良性互动,这种创新模式或许能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等面临诸多挑战。香山人才夜市提供的启示在于:公共服务创新需要以用户思维重构服务逻辑。无论是招聘夜市的场景革命,还是全链条服务生态的打造,其核心都是将民生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创新不仅能提升就业匹配效率,还传递出政府主动作为、贴心服务的温度。
“人才夜市”的流行,不仅是就业服务的创新实验,更映射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当城市管理者愿意俯身倾听民生需求,就业难题的破解之道,或许就藏在夜市升腾的烟火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