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筑类高校思政教师既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又肩负着将“建筑精神”与“思政内核”深度融合的特殊责任。面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双重需求,建筑类高校思政教师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坚守使命、锤炼素养、锻造思维、健全保障“一二三四”四步工作法,着力打造一支“建筑思政铁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筑牢价值根基
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核心使命,在于实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统一。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站稳“大立场”,又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守好“主阵地”。这是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具象化。
从国家战略维度审视。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建筑行业也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型成为国家战略的“解读者”与行业使命的“传递者”。一方面,教师需主动钻研建筑领域的国家政策与战略部署,将此宏大叙事有效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教材,比如通过解读“乡村振兴中的传统建筑活化”“雄安新区建设中的规划智慧”等专业案例,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建筑事业与国家发展的深层关联,破除“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无关”的认知误区;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技术至上”的专业局限,帮助学生认识到建筑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事”,进而激发其“为国家建设而学”的内生动力,树立“建筑报国”的职业理想与使命担当。
从立德树人维度出发。建筑类学生将参与城市空间塑造、民生工程建设,其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建筑品质、工程安全与社会福祉。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者。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建筑领域的历史成就、当代奇迹、现实问题中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熟悉的行业语境中理解“德”的内涵,比如通过梳理我国从古代榫卯技艺到现代超级工程的发展脉络,讲述一代代建筑师“建人民满意之房,筑民族复兴之基”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建筑行业的责任与荣光,培养其对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以“知行合一”实践模式育人,依托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环节,引导学生在追求技术突破时坚守道德底线,在服务建筑事业中践行初心使命,以此筑牢立德树人坚实根基。
锤炼两大核心素养
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勤学笃行”“甘于奉献”的道德修养要求,落实到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需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形成“思政+建筑”的双维能力支撑。
以“专业素养”打通学科壁垒。这要求思政课教师须具备双向贯通的专业能力。一是深耕思政理论功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等。只有将这些理论学深悟透,才能在课堂上准确传递关于建筑行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与价值要求,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二是要主动学习建筑类专业核心知识,包括中国建筑史、城乡规划原理、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遗产保护等内容,深入理解建筑行业的技术逻辑、发展前沿、文化内涵、伦理困境,能够熟练运用建筑领域的实践案例、话语体系和文化符号来阐释思政理论,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建筑行业语境,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难题。
以“道德素养”稳固育人根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以“行为世范”守好师德底线,做学生道德修养的“领航者”。思政课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排头兵”,需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准则,严守教育初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思政教育从“口头说教”转化为“看得见、学得到”的行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以“行业美德”涵养育人特色,做学生职业伦理的“引路人”。建筑类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主动传承建筑领域的优秀道德基因,将行业美德与师德师风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坚守道德底线、践行职业操守,真正成为学生为人、为学、为业的楷模。
锻造三种科学思维
教育家精神倡导的“求是创新”“因材施教”等育人智慧,需以科学思维为支撑。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紧扣行业“前沿性、交叉性、实践性”核心特质,锻造创新思维、跨学科思维、实践导向思维,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边界,切实提升育人实效性。
强化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推动教学内容与建筑行业特色深度融合:讲授发展理念时,可融入绿色建筑、可持续城市规划案例;探讨科技伦理时,可引入智能建造中的数据安全、数字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等议题。另一方面,探索适配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新时代建筑类学生“重实践、重案例”的认知特点,设计项目式、案例式、沉浸式教学方案,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将教学场景延伸至建筑施工现场、城市规划展览馆及虚拟仿真实验室等,通过增强教学互动性与场景体验感,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拓展跨学科思维,融通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需搭建“人文+专业”知识桥梁:将哲学的价值思辨、历史学的发展逻辑、经济学的效益分析、艺术学的审美创造等人文科学逻辑与建筑学的空间设计、城乡规划的系统布局、土木工程的技术落地、风景园林的生态营造等深度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联动,不仅能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建筑节能等现实问题,更能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让思政教育更具专业性、专业教学更具思想性,形成“1+1>2”的育人合力。
树立实践思维,紧扣行业现实。思政课教师需推动“课堂理论”与“行业实践”同频共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深挖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建筑类学生实践特点,紧密对接建筑行业发展动态与现实需求,开发具有思政内涵的实践教学项目,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进工程实践案例,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通过邀请行业楷模、优秀校友走进课堂分享一线奋斗故事,传递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服务群众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健全四重坚实保障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文化保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强化组织保障,实现协同联动。学校党委需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部门力量,打破院系壁垒,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同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和研究中心,支持思政课教师参与建筑行业课题研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教师积极参与”的组织格局,为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优化评价激励。制定符合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师特点的“选育用管”制度。在选拔环节,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指标,不仅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更注重其行业情怀与跨学科潜力;在培养环节,设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建筑行业前沿培训,支持教师到建筑企业、红色教育基地挂职锻炼;在评价激励环节,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维评价体系,对在课程创新、跨学科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优先关注。
夯实资源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丰富教学资源,结合建筑类专业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库,收录绿色建筑、城乡规划、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典型案例视频、实景图片等,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支持科研创新,设立“思政+建筑”专项课题,如“建筑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绿色建筑与生态文明”等,并给予经费支持,以科研反哺教学;拓展实践资源,与建筑企业、红色建筑场馆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调研走访提供场地与资源支持,以丰富实践推动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优化文化保障,营造尊崇氛围。通过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思政课教师风采”专栏,展示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乡村建筑调研、参与城市更新实践的事例,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获得感;挖掘校园建筑里的思政元素,如解读校史馆建筑的设立理念、梳理校园内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在校园内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崇尚教育家精神的校园文化,推动形成思政育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良好文化生态,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东建筑大学2024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