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城市报

古老方志走出故纸 城市发展接入新智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17版:对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受欢迎的地方志相关热门刊物。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供图

  盛世修志,垂鉴未来。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也承载和记录了城市历史变迁、体系优化、治理理念、发展创新等各方面的建设成就。

  曾经,地方志给人留下的是卷帙浩繁、文字枯燥的刻板印象。如今,沉睡的古籍正变身“网红”杂志、精美的志书成为招商推介焦点、冷清的方志馆蜕变为热门教育基地……江苏省地方志千年文脉传承正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新时代的地方志必须一改‘青灯黄卷’‘低头拉车’的旧模式。”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杨中华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创新理念、多元转化、融合发展,地方志不再只是尘封的古籍,而成为城市规划、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智慧导航”。

  中国城市报: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强调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承担传承文化基因、赓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职责。江苏省地方志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等方面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分享?

  杨中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地方志承接古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了地域文化的原始资料,保存着地方文脉的源流走向,维系着乡土桑梓的文化认同,具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独特价值与功能,在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通过开发方志古籍资源、加强文化标识建设、完善历史记录体系等多种形式,多层次、持续性挖掘城市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延续文化根脉,传承城市文明。

  首先,开发方志古籍资源,提供城市发展镜鉴。江苏省是著名的“方志之乡”,地方志编纂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名家辈出,历代留存的方志古籍近千种,其中承载着系统的区域历史发展脉络与城市空间演化脉络,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城智慧与治理理念,是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历时13年编纂完成《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收录唐代至民国期间旧志古籍650多种,内容涵盖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社会民俗等众多领域,是当时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旧志的深度开发,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精心选编《江苏历代方志名胜图选》《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江苏古代城市图志》《大运河历史图谱》等专题成果,为研究城市形制、境域变迁与空间演进提供可靠史证,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历史镜鉴,多部作品由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推介。

  其次,加强文化标识建设,保护城市特色风貌。为更好传承江苏文脉,讲好江苏故事,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围绕全省重大地理、历史、文化题材编修专志,深入挖掘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重要地理坐标、民俗文化等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共同打造一批高显示度的江苏史志标识产品,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深厚滋养。目前,正在编纂《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志》《富春茶点志》《花果山志》等18部作品,这些成果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明,在保护与传承中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为城市擦亮了文化名片。

  此外,完善历史记录体系,赓续传承城市文脉。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坚守主责主业,通过每20年编纂的综合志书记录江苏发展的时代全景,首轮、二轮省志共同构成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通过每年编纂的综合年鉴留存江苏发展的年轮印记,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持续巩固“一年一鉴、连续编纂、公开出版”成果。同时,将地方史编研纳入常态化工作范畴,目前,南京、常州、苏州、泰州4市已完成城市通史编纂工作,无锡、连云港、扬州3市正在编纂。“史、志、鉴”三维一体、覆盖不同时间跨度的历史记录体系不仅系统保存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更强化了历史叙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城市文脉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

  中国城市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理念的更新、文化服务的创新,方志以更多元的形式在更广阔的场域传播,文化和社会价值越发显现,“存史、资政、育人”的现实功能得以更好发挥。目前,江苏省地方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突破?在持续探索地方志活化利用与传承,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江苏有哪些积极探索?

  杨中华: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在恪守修志编鉴传统的同时,坚持守正创新,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全新方式推动地方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助力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亟待持续突破的工作方向。

  一是推动场馆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坐标。江苏积极推动全省方志馆建设,已建成省级方志馆1座,南京、苏州等市级方志馆8座。这些场馆不仅承担着志鉴收藏、公共阅览等基础功能,更通过系统化的地情展示与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转型为集展陈、研究、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江苏省方志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设“志载光华——江苏省情展”,推出“依运而兴——方志中的运河生活史”“方志之乡——江苏历代旧志古籍展”等专题展览,开发“我爱江苏”方志文化系列课程,将静态的方志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公共文化体验,显著提升了方志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江苏以省方志馆为龙头,创新组建“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将各地各单位自发建立的厂史馆、校史馆、镇村史馆以及各类特色史志场馆联合起来,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目前联盟成员场馆总数已达950家。

  二是提升资政能力,服务区域及城市发展战略。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动承办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等高端对话,与长三角地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联合举办“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江苏省民政厅等单位联合开展全省首批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举办红色地名评选,为保护城市历史印记、探寻地名渊源提供学术支撑。淮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在中国水工科技馆、淮安板闸遗址公园等重要文博地标场馆打造及历史文化挖掘中发挥积极作用;南通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倾力打造“南通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深入挖掘南通传统村落、地理标志、老字号企业等地域文化的独特气质与价,为城市发展贡献方志价值。

  三是讲好江苏故事,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为讲好方志文化故事,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倾力打造“江苏方志大讲堂”传播品牌,已开展121场,年均辐射线上线下观众300万人次,13个设区市均开设分讲堂,形成矩阵效应,成为系统普及城市地情知识的重要载体。此外,创新实施《江苏省情影像志》项目,分乡土江苏、风味江苏、绝技江苏三个主题系列,每集约5分钟,用方志讲述地域文化,用影像定格城乡记忆,截至目前已制作播出116集,众多中小学校将其作为“开学第一课”和爱家乡德育课程。地方志从“馆藏典籍”转型为“公众读物”,从“专业研究”延伸至“社会课堂”,显著增强了在塑造城市形象、涵养市民情怀、提升文化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中国城市报:如今,江苏正在探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地方志工作,实现“数字”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请问,这种融合将如何催生文化消费新场景?通过地方志的出版、利用和开发创新,又能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何种新动能?

  杨中华: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江苏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地方志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正从三个方面推动工作,让地方志真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

  积极争取支持,打造政企合作新典范。针对历年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数字技术能力偏弱,普遍存在的缺经费、缺人才、信息化理念较为落后等现象,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强化责任担当,从体制机制源头着手,加强了统筹建设管理,积极争取江苏省数据局、江苏省数据集团支持,依托数据集团全省数据要素整合平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平台优势,融入全省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任务之中。这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精彩对话,共同开拓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工作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解决了地方志工作部门经费投入不可持续和技术薄弱的难题。

  创新编纂模式,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着力推动地方志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以海量方志资源为基础,结合省数据集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双方协同打造地方志高质量数据集,赋能行业与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双方还将充分利用大模型技术,共同打造典型应用案例、数据产品,提升地方志工作效能,释放数据价值。该项目作为江苏省高质量数据集重点领域首批建设任务,已被列入《江苏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实施方案(2025—2027年)》。

  深化数据赋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扩大数据资源供给、深化数据创新应用的要求。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兴衰演变进行深度梳理,形成有价值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能直接为城市发展政策制定、文旅融合等中心工作提供历史镜鉴和决策参考,从而将志鉴资源转化为能够服务当代决策、赋能城市发展的“数据富矿”,最终实现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