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托育难”成为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重庆市沙坪坝区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持续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体系,有效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图为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石碾盘社区一幼儿园内,教师带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戏。该幼儿园是重庆首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开设普惠托育服务,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协调发展。
人民图片
清晨,下楼拐进早餐铺,喝一碗热豆浆;随后,到隔壁生鲜店挑把带露水的青菜,顺手在代收点取了快递,再去裁缝铺改个裤脚……一个“圈”里,便民服务一应俱全;一刻钟里,生活琐事全部办妥。
2021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服务半径,聚焦居民日常需求补短板、优服务,夯实社区商业服务基础。
记者近日从商务部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从“缺配套”到“圈便利”
改衣服,却找不到合适的裁缝店铺;吃午饭,难寻物美价廉的食堂;孩子尚小,周边没有合适的托育之处;家中老人想做个理疗,只能跑远路去医院……以上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品质的“大事”,折射出城市社区商业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亟待破解的课题。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于2024年1月联合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五十问》,其中写道:虽然城市核心区商圈和区域商圈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但是核心商圈和社区商业的资源配比失衡的问题长期存在,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便民生活圈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业态传统、服务单一、同质化竞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通过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既能激发社区高频刚需消费潜力,又能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日常消费需求。
自2021年开始,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思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工作,先后确定了第一批30个试点地区、第二批50个试点地区、第三批70个试点地区。
在近日商务部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介绍:“试点地区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均衡,设施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壮大,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显著提升,为下一阶段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盼服务”到“得安心”
“不用等子女帮忙,我自己揣着老年卡下楼,一上午就能把事儿全办了,很方便!”家住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柳家营社区的郑老先生,年过八旬,说起社区里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赞不绝口:“以前总怕给孩子添麻烦,现在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买菜、吃饭、看病、锻炼、修东西,全不用愁。”
“社区还定期组织我们老年人体检,都是免费的。下个楼就能到中天健广场的‘红色驿站’测血压、领常用药,遇到不懂的政策,党员志愿者还能当面讲清楚。”郑老先生常跟老伙计们说,不是住多好的房子才舒心,是在生活区就能把日子过明白,才叫真方便。这就是柳家营社区为老人们托起的“15分钟踏实日子”。
去年11月,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现场会在柳家营社区召开。作为兰州市七里河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单位,柳家营社区近年来通过打造“柳邻探岗”“奔跑吧饭团”“创客示范户”等一系列服务模式,让一刻钟便民服务更加贴近居民需求,让服务有温度。
“周边的老年食堂现在只有一家,步行过去要20分钟,我和老伴腿脚都不方便,要是能多一些食堂的点位,就更能方便老街坊了。”郑老先生的需求,反映出老年群体对便民服务精准化、就近化的迫切期待。采访中,不少老人都希望适老服务能更贴合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需求。
李佳路表示:“从今年3月我们调查收集的10万份便民生活圈电子问卷分析看,有些地方社区食堂、老年文体、中医诊所等适老化业态不足,老年用品、上门护理、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缺乏,成为社区居民的痛点难点问题。”
他指出,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作为试点选取、建设、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补齐为老服务设施短板。
社区为老服务发展的新图景是什么样的?李佳路介绍,一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引导“小修小补”、老年用品店、老年美容店等业态合理布局,鼓励商业设施开设老年专区或便捷窗口。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益慈善组织等发展老年餐。支持设立医疗辅具与适老家居体验馆。支持对商业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设置爱心座椅、无障碍洗手间等,便利老年群体购物消费。
二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品质生活需求。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老年社交的会客厅。因地制宜设立书店、社区影院、微高压氧舱、理疗康复馆等业态。设立银发旅游列车、邮轮旅游、旅居康养宣传点,让老年人更舒适便捷地追寻幸福生活。
三是能够更好地满足精神生活需求。鼓励社区开设声乐、舞蹈、摄影等课程,定期举办讲座、主题沙龙,培养并丰富老年人爱好。鼓励社区商业企业设立“适老化”岗位,让有意愿的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精气神更足,更有活力。
除老年人之外,儿童也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需重点服务的群体,目前托育难、带娃累是不少年轻父母的心头事。
“在便民生活圈中,我们将鼓励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场超市开展适儿化改造,建设母婴设施。依托社区商业中心、街区打造一批‘童趣乐园’,发展儿童书店、IP乐园、托育托管、亲子餐厅、青少年运动馆等,为广大家庭带娃‘搭把手’。”李佳路说。
从“补短板”到“提品质”
一刻钟,不只是简单的时间尺度,更是居民生活的“幸福刻度”。
“近年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但李佳路也坦言,便民生活圈建设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仅占全国城市社区的12.5%,部分社区传统业态多、新兴业态少,商品供给多、服务供给少,分散经营多、集中经营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距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明显差距。
为此,《通知》对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作出再部署。
《通知》提出新目标,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转变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同时,《通知》明确了新任务。在2025年实现“有条件的城市全部行动起来”的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持续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从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向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扩大建设覆盖范围。
可以期待的是,接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迎来业态与服务的双重升级,从“基本满足”向“品质供给”跨越。
《通知》明确,推动业态升级。补齐社区网点短板,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布局“一收一洗”(再生资源回收点、洗车店),推动标准化改造升级,引进智能终端设备。
根据《通知》,各地还将引导配置特色餐饮、新式书店、宠物店等多样化业态。鼓励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共享工具箱等共享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