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城市报

辽宁省大连市:扎实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18版:全域党建·大连市       上一篇    下一篇

  辽宁省大连市跨海大桥。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北岗新居“红色物业”项目召开居民议事会。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爱心发屋”开展义务理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始终以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扎实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夯实基层基础。

  强化党建引领抓统筹

  解锁幸福“新密码”

  一自高丘传号角。2024年以来,按照辽宁省《关于在全省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大连市把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围绕建设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服务有质、邻里有爱、平安有序“五有”幸福新社区,提早启动,精心组织,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对标先进找答案。市委组织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开展“什么是幸福新社区”大讨论,举办专题培训,带领12个区市县组织部门分管负责同志赴广州、武汉、杭州等地14个点位观摩学习,为全市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找寻“最优解”。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大连实际,科学制定了《关于开展“幸福新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红、和、乐、安、美”五项建设标准,提出11个方面工作举措,为“幸福新社区”建设明晰方向路径。

  先行先试蹚路子。高标准选取46个试点社区,市、区两级组织部门直接下沉到试点社区,现场听汇报、逐个过筛子,逐一研究制定社区升级改造计划,着力建设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幸福新社区”样板。确立“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在全市46个试点社区的基础上再确定一批先进社区,设计“一社区一品牌”工作载体,培育“红”“和”“乐”“安”“美”特色楼院,总结推出了“合万家”“七彩城志”“红领千家”等一系列社区党建品牌,宣传推广点上经验,以点带面提升“幸福新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同时,确定一批基础相对薄弱社区,通过1名区(市、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1名街道(乡镇)领导包保、1名第一书记帮扶、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联建“四个一”帮扶措施,大力推动薄弱社区补短板、强弱项,对处于中间水平的社区,引导其对标先进提档升级,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握指成拳求突破。坚持全市“一盘棋”,大力推动“幸福新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等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相结合,与完整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同向发力,融合推动。由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明确14个相关责任部门分工,集中住建、司法、数据、文旅、民政等力量,统一将资源、技术、服务等下沉基层。组织召开全市“幸福新社区”建设协调推进现场会,积极协调工会、妇联、科协等十几家市直单位参会,推动每家单位根据自身职能优势形成支持计划,按月跟踪调度,帮助解决问题。构建市直机关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长效机制,全市86个市直单位1859个党支部与五个中心城区的34个街道472个社区“结亲戚、送项目”,各机关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共建活动,每年每个市直单位与结对社区确立1个共建项目,办1件实事,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整合资源力量聚合力

  奏响幸福“大合唱”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连市注重强化组织引领,上下协同,左右联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更多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不断扩大社区治理“朋友圈”。

  以完善组织体系筑牢工作基石。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推动全市102个街道、892个社区形成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格局,“多格合一”划分社区网格10313个,配备网格员、网格信息员5.97万人,健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协同联动组织和工作体系。聚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组团式服务,引导党员在家门口的“微治理”中亮身份、树形象、扛硬活、挑重担、当先锋。

  以区域党建联建撬动共治杠杆。在市区两级,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各成员单位共商共建,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形式的区域党建联建有效载体。比如,旅顺口区委携手37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推动区域内各类资源深度融合;金普新区组建城乡融合发展党建联合体,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合、文体联动、资源联享凝聚共治力量。在街道社区层面,健全完善“1331”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建联席会议作用,吸纳4000余家驻区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幸福新社区”建设,创新建立兼职委员动态调整、年度述职考核、联席会议“轮值主席”三项制度,开展兼职委员活跃度授星、“资源需求项目”清单评选两项活动,定期协商议事、组织活动、督促反馈,形成共治合力。比如,中山区组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76个,推动组织、力量、阵地、服务互融共促,实现基层治理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以“红色物业”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抓住物业服务管理这一民生“关键小事”,制定实施《关于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的指导意见》以及“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创建标准等“1+6”制度文件,推动市、区两级全部组建物业行业党委,指导区市县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综合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定期议事,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管理难题。紧密结合基层实际,创新推出“红色物业”建设四种工作模式,在专业型物业管理小区推广“一核三联”工作模式,即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统领,推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服务;在无物业管理、基础设施差的老旧小区推广社区托管型“1+3+N”工作模式,即建强社区“大党委”,发挥居委会、物管会、“小巷管家”志愿者总队托管“铁三角”作用,各类服务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在部分无物业服务、业主自治组织健全的小区推广居民自治型“1315”工作模式,即建强1个楼院党支部,成立自管委员会、协商议事委员会、监督委员会3个自治组织,制定1套自治制度,建立5支志愿服务队伍;在保障型住宅推广“一堡垒两队伍三中心”工作模式,即建立“国有物业公司+属地组织”共同参加的“红色物业联盟”,组建居民和社会两类志愿者队伍,设立矛盾调解、文化活动、便民服务三个中心,因地制宜推动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市物业信访投诉率同比下降30%。

  (下转B2版)

  搭建载体平台优服务

  绘就幸福“新画卷”

  一枝一叶总关情。大连市坚持因地制宜,设计载体平台,精准对接服务,持续完善服务链条,不断扩容“幸福场景”,把幸福送到每一位居民身边。

  让“一老一幼一特”安享舒适生活。聚焦老人、小孩、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全面推行“助老爱幼纾困”活动,重点开展“放心菜进社区”“老年食堂进社区”“四点半课堂进社区”等便民服务项目,在全市社区建成放心菜自提点、幸福童年馆等特色服务场所508个、老年食堂1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标配。比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和合居社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了一条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悦聚邻里餐厅(社区食堂)、和合书房等多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和合一条街”,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一站式、多元化的便民服务。

  让快递小哥邂逅暖心时光。立足服务新就业群体,实施“驿路先锋 党旗领航”党建工程,在社区建成820个集服务、保障、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24小时智能驿站,建立“红骑士”“红蜂团”2个党员共建群,研究出台2025年凝聚服务16项实事清单,多元服务开启“暖新”场景,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党员送去组织温暖。比如,沙河口区西安路街道成立红色骑手党支部和红色骑手外卖行业联合工会,打造“电动车样板间”,升级室外红骑驿站,发动周边商户建立“爱心小站”,为外卖骑手提供贴心服务。

  让上班一族悦享品质服务。针对高档封闭小区居住人群的养老、母婴、清洁、护理等需求,社区引入多样化服务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服务,让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在“家门口”成为常态。比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东日社区依托红领巾方阵、导师妈妈方阵、银龄家园、蓝色勤务团、商户联盟等服务方阵,链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爱心企业、辖区单位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统筹用好心理咨询、法律顾问、医生等专业力量,全年免费提供入户义诊、爱心立法、家政服务等服务210余次。

  让青年社区释放友好活力。围绕青年街区,以提升青年生活品质为着力点,注入时尚元素,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开展青年议事、读书漂流、打卡消费、主题沙龙等活动,让社区个性化定制服务直抵青年,在双向奔赴中共同点燃活力四射的巷街烟火气。比如,西岗区香炉礁街道港湾社区打造“YOUNG范”青年行动品牌,以“青春港湾”创业空间为依托,举办创新创业、健康成长等主题报告会、分享会,积极为青年提供就业服务,建立“连青空间”线下实体阵地开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团结凝聚服务青年活力。

  让辖区商户感受服务温度。针对地处繁华商圈商户人群特点,社区党组织从细微处着手,设置茶吧、充电、读书角等便利服务场所,在美化环境、提供共享空间上下功夫,主动上门服务,倾听商户诉求,传递社区服务温度,共筑亲商暖商环境。比如,中山区葵英街道独立社区建立南山路商圈党建融合体,打造“云上南山”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洽谈室、会议室等6个共享空间,建成全市首个社区商圈共享直播间,通过电商导师团讲座培训、“陪跑”带播等方式,帮助商户拓宽销售渠道。

  让社区治理插上“数智翅膀”。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技术,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融入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建成全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搭建社区“多元化智慧化”服务平台,以新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比如,金普新区湾里街道新城社区创新研发AI党群助手“湾小礼”,依托DeepSeek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精准对接居民高频民生事务需求,为居民实时解析就业登记、退休待遇申领等常见服务,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强化基础保障促提升

  兜住幸福“基本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连市不断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支持力度,让社区党组织更有资源、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服务好居民群众。

  构建服务阵地集群。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强化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持续推进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全市新建、改扩建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1个,延伸建设网格党组织活动阵地1236个,实施养老、托幼等精细化服务和错时服务,打造“15分钟服务圈”。比如,甘井子区机场街道蓝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适老化改造,增添血压仪、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并根据老年居民文体活动需求,升级改造活动室,配备演出服装、笔墨纸、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提升为老服务品质。同时,大连市在商务楼宇、商圈超市建设开放共享的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67个,在文化园区建设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26个,沙河口区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党群服务中心、黑石礁街道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和甘井子区五金机电城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服务完备、个性服务兼备的党群服务阵地建成,服务功能不断延展优化,为“幸福新社区”建设提供硬件支撑。

  壮大社区善治力量。注重加强社区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近三年新增社区工作者近3000人,达到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9名社工的标准要求。近两年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招聘事业编61人,创新开展“社区名书记”认定工作,实施“导师帮带制”,率先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创建社区工作者“全岗通”工作模式,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进网格”活动,号召9840家社会组织参与“幸福新社区”建设,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矛盾调解9万次。组建银龄家园、退役军人等志愿服务团队1882个,注册志愿者人数101万人,实施志愿积分兑换机制,全面汇聚基层治理磅礴力量。比如,沙河口区春柳街道泰安社区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驻区单位等各方资源力量,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引导、义务诊治、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按照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标准,持续保障落实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024年以来,市、区两级下拨专项经费1.78亿元,用于解决公共设施维护、楼院环境整治等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专门划拨1160万元党费支持“幸福新社区”党组织建设,并将市发改委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市民政局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支持、市消防救援支队微型消防站等项目进行优化整合、集约投入,撬动社会投资4.4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社区治理领域倾斜,统筹用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智慧城市建设等各类资金,设立“社区发展基金”144支,募集资金800余万元,开展慈善项目300余个,服务辐射社区居民100余万人,全面提升“幸福新社区”建设水平。(图片由大连市委组织部提供)